在常识的历史人文部分,经常考察著名的历史战争,我们在梳理著名的历史战争的同时,也可以兼备著名战争背后的历史典故。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来讲一讲一些著名历史战争中的历史典故。

历史人文

一、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二、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孙膑向田忌提出切断魏国军队的交通要道,攻击它防备空虚的地方。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驻守邯郸,主力救大梁。这时,齐军在桂陵埋伏,迎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作战,兵力消耗巨大,疲惫不堪,面对占有先机之利的齐军偷袭,顿然彻底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受到一次严重的失败。

成语出处:《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三、马陵之战—添兵减灶

马陵之战发生在周显王二十八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成语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四、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