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联合国大会”,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大学是民国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同一时期在我国的陕西还成立了一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尽管西北联大没有西南联大那样声誉隆起,但却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就是由张凤翙于1912年创办的西北大学。然而民国时期陕西的局势也是风雨飘摇,西北大学也跟着命运多舛,或停办,或更名。

1933年,邵力子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当时的西北大学已经成为了中山学院。邵力子有感于西北人才的匮乏,于是联合西北各省的政要提议重新建立西北大学。

邵力子

通过各方考察和分析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北平大学身上。认为这所大学无论是从教学规模,还是师资实力,最适合迁移到西北地区。

同时,身在天津的北洋工学院面对日寇的入侵,深感天津难为办学之地,开始筹备学校内迁事宜。而北洋工学院的院长李书田与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私交甚好。他把学校内迁目的地选在了西安,曾一度亲自奔赴西安选择校址。

邵力子不但对北洋工学院来陕大力欢迎,还亲自致电国民政府行政院要求支持。行政院在收到邵力子的提议后,当天就交由教育部统筹办理。邵力子还为北洋工学院拨地130余亩作为建校用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文脉科技所系的高等教育,也面临国破校亡、根基沦丧的局面。而当时占全国高校数量半数、在校大学生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二的东北地区以及北平、天津、上海三地,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其中东北大学先是从东北向北平、向西北颠沛流离,再有平、津高校的空前浩劫。

为了保存抗战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国民国政府教育部特选定适当地点筹设临时大学。

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之后,中英庚款委员会应教育部之请,决定拨款50万元作为两所临时大学的开办费用。

于是,由此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即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其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8日,在福建建阳成立了东南联合大学,是由当时的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30多所公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合组而成。1943年7月结束,收容学生400余人,并资助许多其他学校师生投奔各自母校,从筹办至结束存在一年零九个月时间。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0月18日成立,成立之初就面临极大的困难。因搬迁仓促,西安这边的准备也不足,校舍一度紧张。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东北大学(今西北大学校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

西安临时大学校本部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也是西安临大的第一院,其中国文系、历史系、外语系、家政系也在这里;第二院在今天的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设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体育系及工学院6系;第三院则在北大街的通济坊,这里设有法商学院三系(法律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商学系)、农学院三系(农学系、林学系、农业化学系)、医学院(不分系)和教育系、生物系、地理学系等。

西安临时大学校务会合影

西安临时大学成立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复课,当时共有学生1472人,其中311人是在西安当地通过两次招录的新生。其他学生都是原学校的学生。全校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大学院,共23个系。

随着山西的失守,日军一度占领黄河的风陵渡,直逼陕西东大门潼关。而日军的战机也频频对西安进行袭扰。为了保证师生的安全,国民政府教育部遂令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

西安临时大学师生徒步迁往陕南

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

西北联合大学旧址

迁到汉中的西安临时大学被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办学经费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

西北联合大学旧址

然而这些院系之间,有些院系是原来学校的系统基本保持不变。有些则是各校原院系混合重新组成,这对于安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几经调整,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基本格局:校本部及文理学院设立在城固县的考院(黉学巷贡院旧址);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设立在城固县文庙;法商学院设立在城固县小西关外原简易师范旧址;而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则设立工学院;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中学巷内设立医学院,后因飞机轰炸,医学院迁至南郑县城东门外的孙家庙,马家庙,黄家坡黄家祠等处为临时课堂;沔县(今汉中勉县)的武侯祠等处则设立农学院。

西北联合大学旧址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后,延续了西安临时大学的旧制,不设校长,由校筹备委员会常委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共同主持校务。

1938年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全校师生在城固县的校本部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然而,西北联大原本是由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高校组成,在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矛盾。西北联大主体之一的北平大学左翼倾向明显;而北洋工学院的前身是素有“东方康奈尔”的北洋大学,它以办学严谨、成绩卓著而闻名于世。北洋工学院的院长李书田则是北洋大学毕业,他有很强的北洋大学情结,一直想恢复北洋大学的独立办学。随着日军入侵,学校内迁,他的复校梦想被迫搁置。

西北联大成立后,李书田的北洋工学院派一直倾向独立,原北平师范学院派和原北平大学派之间也一直不快。这些都为西北联大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当然,当时的西南联大也有内部矛盾,只是处理得比较好,没有这么明显的发作而已。

李书田

1938年7月中旬,国立西北联大农学院与西北农学院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组成)与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与河南理工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教育学院则改称为师范学院。

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旧址

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后,作为院长的李书田在学校推行当年北洋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采用原北洋工学院的那一套制度管理西北工学院的校务。并且用统一的标准重新考评所有的教师、重新聘职,同时实行严格的学籍制度。

李书田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原东北大学工学院、原北平大学工学院、原私立焦作工学院部分师生的强烈不满,认为李书田的做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和面子,于是他们组织起来围攻李书田,引起了这三校与原北洋工学院师生之间的严重冲突。

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古路坝旧址

事件发生后,李书田率领部分原北洋工学院的师生离开城固古路坝,前往四川,拟恢复、重建北洋工学院,因教育部的阻拦,最后在新建的西康省建立了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在西安临时大学成立时,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就想牢牢控制西安临时大学,尤其是北平大学的左倾思想,是国民政府所不能容忍的,他们想通过调整西临大的领导层等手段来实施这一计划。

西北联合大学毕业证

然而,教育部想要牢牢控制西北联大似乎并不是很容易。尤其是当时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有“抗大第二”的称号,国民党中央和教育部对法商学院一些教授的言论及学术研究中的亲共倾向极为不满,多次要求校方解聘这些教授,联大校方拒绝接受。国民政府既然无法控制西北联大,于是就计划把他们分而治之。当然这不是西北联大快速被裂解的主要原因。

西北联大快速被分解的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政府考虑到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建设。早在西安临时大学成立之前,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就曾联合西北各省政要迁北平大学于西安,成立国立西北大学,当时的北洋工学院也计划内迁西安。

随着日军全面侵华,这一计划被打乱。随着西北联大成立,局面稳定下来后,布局开发西北、完善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战略被重新实施。而西北联大的内部矛盾和防共控制的政治动机,也多少介入到了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强化了国民政府将西北联大快速解散分立的决心。

193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撤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五个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独立院校。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被拆分后,由原北平师范学院等组建的教育学院,改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7月,该院迁至兰州办学。抗战胜利以后,部分师生留在兰州,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部分返回北平复校,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

设立在城固古路坝的西北联大工学院与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的国立西北工学院,随后迁至陕西咸阳。抗战胜利后,西北工学院部分师生返回天津,复校为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其余留在陕西的师生,发展为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

设在南郑县黄家坡的医学院,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抗战胜利后,该校返回西安与国立西北大学合并,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解放后,学校独立办学,后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而设在沔县(今勉县)的西北联大农学院则是与西北农林专科等学校合并组建了国立西北农学院,后迁至陕西武功县杨凌镇。解放后更名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与杨凌几乎所有的农林科研院所合并组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在西北联大文理学院与法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国立西北大学,抗战胜利后,该校迁回西安。解放后,西北大学成了教育部直属的14所大学之一。

抗战胜利之后,由西北联大主体部分分解的五所院校,永久地留在了西北。正是在这些院校的基础上,奠定了今天西北高校的基本格局。而由这五所院校所演化出了西北地区几十所高校,涵盖了文理、政法、军工、农林、师范、医学等众多的学科门类。这些院校为西北大开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

留在了大西北,永远地留在了大西北。这种精神,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敬仰!

请记住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尽管它仅仅存在一年,尽管它没有西南联大那样的赫赫声名。但是在西北联大的身后,却为我国西北地区孕育了郁郁葱葱的大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