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哈利波特》系列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儿童文学。

可是反观中国的儿童文学真的似乎连国门都没有走出去。中国的儿童文学似乎走向了一个死角,或者说中国的儿童文学似乎都已经没有了出路。

笔者想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进行中西儿童文学的探讨来唤起大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关注:

想象力为根本,中国儿童文学缺了点

其实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我认为想象力是最为重要的。可是这恰恰是中国人最缺少的东西:哈利波特系列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它的定位也是儿童魔幻文学。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利于作者进行创作和发挥的。就是你想到哪里就可以写到哪里,反观中国儿童文学竟然走了一条"现实主义道路"。《寄小读者》、《宝葫芦的秘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还有前几年的《狼王梦》,都是文学意味过重而且都是基于现实世界进行的创作,没有像哈利波特一样将魔幻与现实完全隔离开来。其实,中国有想象力的作品也有就是郑渊洁童话系列,但是他的作品也有很多瑕疵,比如如下几点。

世界观格局不够大,创作视角狭小

《哈利波特》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所谓二元的世界。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立。在魔法世界中:法律、政治、文化、体制等都是完备的,罗琳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及其宏大的视角和广阔的空间。你会怀疑这样的完备的世界似乎真的就是存在的,像真的又不想真的。反观我认为最有想象力的郑渊洁童话系列,整个都是用一种及其小家子气的感觉在进行创作。《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这些作品的胸怀和气度都十分狭窄生怕孩子看不懂。其实现在的孩子已经今非昔比了,童话创作也需要跟上潮流才是。

根植传统文化,弘扬本民族文化

哈利波特是一本典型的讲国外巫师文化的作品,这些都是他们西方特有的。什么狼人、宝石、魔杖都是极具本民族特色的东西。人们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是因为其他国家看不到的东西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在整体中国的童话作品中很少有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东西,唯一一部《大闹天宫》还是电影并且也是老黄历了。中国的童话特别的与时俱进讲的几乎都是学生时代的故事,试问问那个国家不知道学是怎么上的?

模糊定位,成人价值观的输入

哈利波特系列的阅读对象并不清晰,可以说老少咸宜。成年人看爱情,未成年人看故事。这个是非常和谐的一片景象。中国童话爱情这种东西是绝对的禁区呀,外国人写爱情就容易被接受,可是要是中国的一个作家写早恋那估计这本书有被禁的风险。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实在是太准了,是儿童文学我就写给专门在故事情节上简单化、人物脸谱化、语言幼稚化。这样的作品真的只有孩子能够看下去,成年人是万万看不下去的!

风格独特和元素多重

哈利波特的整体风格是一个悬疑的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西方一些畅销小说的经典体例。因为是悬疑作品,读者就会被其中的情节不断的吸引,让人看了还会想看。所以哈利波特可以出版七部,而且字数越来越多。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认为更像是小学生作文,给了广大小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素材。这样的作品元素单一,稍稍早熟一点的小学生会觉得幼稚,成年人就更不用提了。

教育意义隐藏

所谓教育意义就是中国家长从小就被灌输的功利性读书的价值观,读了一本书必须要得到点什么,又或者必须写一篇读后感。所以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就会将其中的教育意义放大,我认为每一部的中国的童话故事都有种及其明显的教育意义。但是哈利波特不同,作者将全世界认同的普世价值都深深隐藏在故事和人物之中,主人公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勇敢、友谊等价值观。大部分中国的童话可以完全看成"刻意的教育读本"。

笔者最近看的儿童文学作品大概是沈石溪的《狼王梦》了,还是以前带孩子们辅导课的时候听说后看的,其实这样的作品也算是不错的了。虽然哈利波特有营销手段的参与,但是《狼王梦》想像哈利波特系列一样风靡全球我想还差得早。笔者也期待有一本风靡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出自中国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