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君子内胜的基础——阅读《冰心与孔子》感觉

(作者:飞龙在野外)

读着《冰心与孔子》,哽咽了好几次,流下了眼泪。

回想从前,我记得梁启超先生在他的《饮冰室文集》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联想夫子、马丁.路德金皆有此相似的志与理想。

切实回而言之,即窃以为,大凡儒门君子都有这样子的一个历程,都有这样的一个美好的或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一个贤德之愿中依据天地之道而建立起一个美好的或完美的内心世界。

在这样子的一个基础上,近而言之,或曰“梦想”、“内心世界”,引而发之,谓之志向,怀而修之,成之,是为“内聖”,受而行之,是谓“外王”。

在此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性之德,合于内外之道”的基础,建立“素其位而行”的基础。建立起“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的基础。

是故,愚以为,世之有君子心,而后有君子。

窃以为,有否此内心世界,几乎可成为儒门内聖君子的基础要求。子曰:“不必均。”应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而言之。虽此内心世界未必完全相同,依个人根具德智而有所差别,但应该有。此所以冰心与冯友兰之差别与?一个有且颇坚固,一个或无或虽有而很不完善很不坚固。孟子曰: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此之谓与?虽有大学者、专家,果不至于此,虽在思维上或有见识,而在心上无此内心世界,焉得谓之君子乎?盖其心地无法固德光明之故也。

《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章即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窃以为,其中内中颇含深意,果无此内心世界,何能至之乎?能行之者,可谓学矣。《论语》及儒经之等,皆聖人从自性流出,余赞同以及欣赏王阳明先生及先贤所言,“先立乎大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这应是常久习德,以及相对切近乎“顺乎天而应乎人”,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的,譬如春来则万物化生。经云:小德敦流,大德敦化。

窃以为,此为儒家聖门天地之道入乎人心所打下第一个前站以及前期准备。引用一个词语—–“天地印象”,是此,君子之根生矣。学至于此,愚以为,亦可谓之学矣。其后依时节之易及各位不同之故,可依次萌芽、生长以至于成熟结果。或快慢不同之等,果至于此,打下此根本根基,夫子以是可以初步放心矣,所以才开心地说“不必均”。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窃以为,于此,则可观为安于此比较美好的或完美的内心世界之“土”之故也。“安心”之说,此之谓与?经云:默而识之,存乎德行。有此基础,是以不必定乎至于聖王之境,否则恐有拔苗助长之嫌,反为不美。是以孟子说的好,孔子尚且不自称圣人,你怎么敢把圣人的“帽子”戴在我的头上?是以至聖无聖夫?成就天地之故也。经云: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君子温德如玉,此之谓与?

然,窃以为,于此内心世界度步,亦须倍加小心爱护珍惜才是,《康诰》曰:如保赤子。此之谓与?待其完善成熟,自可“自天申之”。《忠信之道》云:大忠不说,大信不期;不说而足养者,地也;不期而可遇者,天也。

若否,反观于心亦可无愧矣夫!是故,尘归尘,而土归土。何有能坠之焉。安土敦乎仁之故也。于是,可立,可初步成人矣。内可正欲,外可抵诱,何有美之于此乎?“正心”之说,此之谓与?如是,可渐次“慎独”矣。

《忠信之道》云:信之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譬如天地之常在,日月之常明。

自尧舜以至于今,此心未尝有失也,吾将继之。

顶礼儒家圣贤!

感谢冰心、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