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

集中指导中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关注“领取”千元资料免费领取。

关心

2019年各地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分析,一线名师分析命题规则和趋势,通过满分范文再现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为2020年高考作文提供有效建议。

『一堂作文课』会持续推送各地2019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解析,有需要的小伙伴文末留言回复:北京卷,可下载PDF版文件,方便直接打印使用。

往期链接

高考满分作文 |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综述:突出立德树人,考察核心素养

北京卷

1

高考真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50分)

(1)“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 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 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 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 年,我们隆 重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欢庆共和国 70 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 考的学生,你会赋予 2019 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 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

名师解读

2019 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满分50 分,有两个不同文体的备选题目,一个是议论文“文明的韧性”,一个是记叙文“2019 的色彩”。设置两个不同文体的题目供考生选择,显示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每一位考生,为 每一位考生搭建了平台,使之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

北京卷从 2015 年开始命制二选一作文试题,并且明确要求是写记叙文。从 2016 年开始,两道试题就固定为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此种试题样式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明确文体意识,使文体特征鲜明,要让学生写什 么像什么,也要让学生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体写,并写出特色来。

两道作文题所涉及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特点,关注 2019—— 当今所处的时代,学生更多考虑的应该是社会、祖国发展等方面。试题中包 含对文明的思考、对当今时代的感悟,所表现的应该是宏大主题,需要学生巧妙设计,细致剖析。

一、文明的韧性

命题解码

本题考查“文明的韧性”,考生不仅要对“文明的韧性”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如何激发文明的韧性、复兴伟大祖国有足够的认识。高考试题通过对文明的韧性进行定位,来引导考生理解并思考文明的韧性与 祖国发展的关联,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命题宗旨。

考题由提示语(楷体字)、题目和文体、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的功能显豁、相互融合,形成一道完整的试题。考题的楷体字部分共有四句话:①第一句话是对“韧性”这一概念的解释。②第二、三两句叙述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其具有“韧”的精神,且每 逢关键时刻表现得更为明显。③第四句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提示了文明的韧性在今天的时代意义。提示语为试题做了铺垫,既有对概念的解释, 又给出了思考的方向,有助于考生作答。

第二部分明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为“文明的韧性”,要求写议论文。明确文体要求,是对考生提出的限制。考生如果文体意识淡薄,写的不是议 论文,那基本上就落入了四类文。

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凸显了文体特征,强调观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方面,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有着明确的引导作用。

总体而言,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文明的“韧性”,既要写出其具有“柔软弹性”的一面,又要写出其具有“坚实刚强”的一面,还要突出其在关键时 刻所起到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写起,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印度和古埃及,他们的文明都仅存于史书了,而只有中国的文明绵延至今,虽历经战乱 和王朝的更替,仍然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其韧性 既表现在对其他文明的包容中,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更表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过程中。

在融合变迁中保留最根本最纯粹的文化精华是其柔软弹性的一面,但是在遭遇外力打击的危急关头,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为文明续脉。因此, 中华文明才能够历经千百年的磨难而传承至今,由此才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文明的韧性。

审题误区

1.审题失误,脱离主要概念。题目上明确要求写“文明的 韧性”,也明确地给出了对于“韧性”这个概念的阐释,但是很多考生对“文明的韧性”的理解依然不到位,直接套作备考过程中的“我和我的祖国”“新 时代新青年”“奋斗”“拼搏”“爱国”等,也完全无视题目材料中所给的提 示——“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举例多引入“感动中国十大人 物”,但并没有指出所引入的人物与“文明的韧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举的例子与文题要求差之甚远。

2. 分析片面,缺乏辩证思维。“韧性”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柔软和弹性”,另一方面是“坚实和刚强”。很多考生注意到“柔软和弹性”这 个方面,对此谈得较多,能够提到传承、包容、互鉴等方面;但是对于“坚 实和刚强”则认识不多,分析更少;对于“每逢关键时刻”理解得不够到位,因此对这个方面就没有提及。这样,对“文明的韧性”的认识就较为片面, 不能够做到辩证地分析。还有的文章则只有“文明的韧性”这样的词语,只 在开篇、结尾提到文题,内容与题目并没有实际关联。

综上所述,考生对概念不仅需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还需要有更为深刻辩证的理解,在对文章观点的深入阐发中,更要见思想。从评卷中发现,很 多考生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但是在作文中未能将其与所要论述的道理进行很 好的关联。因此,考生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具体例子进行多角度分析,并结合观点恰当运用,为论证观点服务。

二、2019 的色彩

命题解码

“2019 的色彩”要求考生写记叙文。这里的“2019”时间 指向非常清晰,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在这个时间背景下,有“隆重纪念五四 运动100 周年,欢庆共和国 70 华诞”,这些都是“2019 年”国家层面意义上的大事件,也表明命题人希望考生们能够重视社会生活,关注这个时代所 发生的大事。之后的“色彩”范围更广,无论是哪一种色彩,只要能够与 “2019”这个时间点扣合,写出其独有的象征意义就可以了。

这道考题同样呈现三个部分,分别为:提示语(楷体字)、题目和文体、写作要求。考题的楷体字部分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对“色彩”进行了简单的 阐释,并引出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二句话通过给出 2019 年中 的两件大事,提示考生关注 2019 年的重大社会事件。第三句话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 2019 年哪一种色彩,来 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这句话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需要考生解读出来:①需要以考生的视角来看;②最好给 2019 年一个具体的背景,越有社会影响 力越好;③构筑这几点之间的关联,关联要自然,感受和认识要紧扣所给出的 2019 的具体背景,其色彩也需要紧密扣合。

第二部分明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为“2019 的色彩”,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特别需要有一定的叙事性。要有叙事性,就少不了讲述故事情节,前 面材料中所强调的三个点“2019”“色彩”“考生视角”如果都能够相融是最 好的,如果有较为丰富且典型的细节更好。

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比较清晰具体: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思想健康”紧扣主题和立意,对于 “2019”和“色彩”内涵的把握要求较高,其他几个方面都是常规要求,只要平时多关注即可。

审题误区

1. 审题不准确,故事缺元素。对题目中的两个元素 “2019”“色彩”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有的考生虽然选择了颜色,但是“红、黄、绿”写了一堆,并不是一种颜色,违背了试题中选择一种色彩的要求。还有的考生只是纯粹地讲故事,跟“2019”没有任何关系。例如他种了花和草,就认为“2019”是绿色的,并没有交代绿色与“2019”之间有什么关联。如何看文章与“2019”是否有关联呢?如果掐头去尾略去时间,只看故事, 套成哪个时段的都可以,这样的文章就没有扣住题目要求中的“2019”这个 特定的时间背景,也属于审题不准。2. 选了色彩,文体不对。还有的考生虽然选择了色彩,但是文体意识欠缺。因为记叙文的叙事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写成了议论文,文体不对,一 般都是评为四类文。同样,虽然写作要求中提到的表达方式中有抒情,但是 以并列式安排结构,总—分式书写每一段,通篇抒情的文章也是要不得的,因为其缺乏深入思考,更多的是一种铺排,一种炫彩。记叙文的最大问题就 是考生不会编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很多故事的内容前后脱节,呼应不上;还有的完全是叙述,缺少描写,更缺少动人的细节。编故事能够把主题元素都放进去,有逻辑性,并且耐人寻味,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当然,适当地 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毕飞宇的《小说课》。

(命题解读:章玮)

3

满分范文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韧,《说文解字》里将它解释为“柔而固也”。韧性,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这种文明的韧性。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汉字是世界上仍在大范围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得以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具有这种文明的韧性。从最早描绘物象的甲骨文,到渐趋整齐的大篆,再到始皇统一简化字体的小篆, 去繁就简的隶书,规矩严整的楷书,飞洒活泼的行书,笔画连绵的草书,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出简化汉字,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使用简化汉字。顺势而变, 应时创新,文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中华文化里。无论是汉唐国家一统、文化繁荣的盛大景观,还是五代十国社会动乱、文化发展停滞的衰微气象;无论是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还是始皇焚书坑儒,汉武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 中华文化发展虽历经坎坷,但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中华民族精神得才以涵养;有了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够克服重重 磨难,历经五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民族精神中。五代十国时期,中华大地政权林立,社会动乱,“爱好和平,渴求统一”的精神让中国重归一统;近代中国,国家分 崩离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无数有志青年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而持续奋斗;当代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天下大同,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 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文明的韧性也蕴藏在中国人的品格中。顺而不从、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典型的性格特征。因为善良淳朴,所以国人待人接物很随和,但国人也有自己的 “韧性”,不是盲目跟从别人的见解;我们讲求包容,努力寻找各事物间的共 性,但同时也鼓励多元化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如今中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路上,既有合作共享之柔,也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之固;既有兼容并包之柔,又有中国特色之固,刚柔相济方增新篇。

激发文明的韧性,柔而固的中华文明必将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驰而不休,久久为功。

阅卷现场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考生从《说文解字》的定义说起,提出“韧”的概念,并顺势提出观点: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衰,靠的就是这种韧 性。之后继续强调,“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主体部分的论证阐释主要有四段,每一段均为总—分结构。起语均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中华文化 里、民族精神中、中国人的品格中。四个段落的内容,巧妙地呼应了作文题 所给的提示,也由实而虚,逐渐升华。

结尾两段阐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这种文明的韧性,有高度。尤其是“合作共享之柔、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之固”与“兼容并包之柔、中国 特色之固”并举,体现了考生缜密的思维,把柔与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再 次强调关于“韧”的理解,力透纸背。

例证充实,阐释稍欠。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考生紧扣“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文字中”,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最后到 简化汉字,一气呵成,语脉连贯。修饰语的运用准确且富有表现力,如“去 繁就简的隶书,规矩严整的楷书,飞洒活泼的行书,笔画连绵的草书”,句式整齐,颇具气势。令人感觉遗憾的是分析仅有一句“顺势而变,应时创新,文 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其阐述稍显不足。主体段落中的另外三个自然 段也都存在这一不足。另外,在“每逢关键时刻”这一点上阐述得也还不够。

(点评教师:章玮)

以上内容来源华语教学出版社

品牌图书

《2019高考满分作文特辑》

-END-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