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如果不是入孩子心的教育,都会收效甚微;任何的教育,如果不是孩子自我内化的教育,就不是最好的教育。

今天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中“我理想中的德育”部分,想到当下我们的德育工作,于是,对于文章开头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便有了更深的理解。

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真的有点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就在上课和作业。老师的教育和书本的学习,是孩子学习的全部。爱国、守法、诚信、奋斗等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说教中进行的。真正的效果怎样,大家都知道。

其实,说千遍,不如让人做一遍。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他的理想德育中就有这样的表述:重视让孩子在自然活动中养成德行。它对于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着怎样的启迪呢?

学校的东北角,荒芜了好大一片地。春天,杂草萌生,不知名的花儿渐渐露出骨朵儿。夏天,草木疯长,矮的没鞋,长得齐腰。秋天来了,草呀,花呀,树呀,都展露着它们各自的果实,饱满的,干瘪的。而到了冬天,苍黄一片。不管风拂过,还是雨洒过,不管蜂儿飞过,还是蝶儿舞过,它们就这样,静默地生,静默地长,自生自长,自枯自荣。

过去,我看到好多孩子不要学习,老师苦口婆心说了都没用,我就想到看到那片地,我曾戏谑地跟同事说,这块地,给师生种种,或者建些猪栏羊圈鸡窝,给师生养养牲畜家禽,那该多好啊。

如今读了朱永新这本书的时候,那时的戏谑,又浮现在我眼前。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设想。学校东北角的一块空地,如果划分若干的小块给孩子作为德育田地,那么许多的德育教育目标,就能在那块地上得以实现。

要让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就可以让他们种庄稼。自己种自己收自己吃,看看他们有几个还会糟蹋庄稼,他们有几个再会浪费粮食。

要让孩子拼搏奋斗,就可以让他们种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后的收获,会深深地激励他们奋斗拼搏的斗志。

要让孩子感恩父母,感激长辈,那还是给他们种庄稼。在种收庄稼的辛苦不易中,他们会明白父母养育他们的不易,就会告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从而感恩就会内化到他们的心里,外化到他们的行为上。

要让孩子珍惜时光,那还是给他们种庄稼。他们从庄稼的种收中,感受到四季的轮回,感受到如果错过播种就会颗粒无收,只能等下一年,从而明白惜时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拥有争先的精神,那依然给他们种庄稼。开展组组之间的比赛,比比哪组收成最好,而劳动的成果就会激励他们踊跃争先。

可见,一块土地,如果用到德育教育上,还真不赖。

当然,有人会说,孩子到校是读书学习的,不是种地的。殊不知,立人比立学重要,成人比成材重要。成人后成材更容易,先成材而不考虑成人,弄不好就会出歪才和毒才。

不知有多少老师知道,在学校宿舍之前,有片茂盛的藤萝。也不知有多少孩子知道它,有多少孩子在藤萝下走过。

细细来看看它:

弯曲的石廊道上,间隔着竖立的雕花面水泥碑柱。它们搁起一根木梁,木粱上架着粗木阁的花架。花架上爬满了一根根褐色的长茎。说不清它们生长了多久,荣枯了多少回。长茎上布满密密的绿色藤萝叶。长廊里走走,细碎的光影在人身上闪烁。风来了,藤萝叶悉悉索索,散发着清新的味儿。长廊里坐坐,看着一根根粗硕的老茎相互缠绕从土里爬到长廊顶上的木架上,每一根粗茎上,生发出无数的枝丫,它们又爬得更远,相互交错,相互盘结。

如果让孩子们长廊里走走,藤萝下坐坐,说不定,这片绿色的天地是绝好的德育教育场所;说不定,它要比道德说教的课堂不知会好上多少倍!

从绿色成波的藤萝叶上,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春的盎然、夏的热烈,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勃发。

从盘根错节的粗茎上,孩子们可以想到岁月的沧桑、生命的轮回,就会珍惜时光,珍爱生命。

从茂密交错的枝枝叶叶上,孩子们可以想到自然的伟力和美好,就会热爱自然,敬畏自然。

虽然,什么什么园,什么什么亭,什么什么碑,什么什么馆确是德育教育的基地,然而,生活中,一滴水,一片叶,一道云,一股风,也都可以是德育教育的凭借,更可以是相时相地、适时而教的绝好契机。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书里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无论是摇动、推动还是唤醒,都是外在的力量,任何外在的因素,都不是决定的力量,真正起作用的还得取决于受教育者本身内在需求。

让我们再品味品味朱永新先生“我心中的理想德育”一章里说的那句话吧:

“我心中的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孩子的德行,让孩子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