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市,万商约会”是庆祝新年时常用的大连。但是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和循环。事实上,没有所谓的“开始”或“结束”。

人们为了便于计算时间,规划生产活动,才在地球公转的自然现象中,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起点做岁首。

“元”字有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个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元旦这一天还有许多其他的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

“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时代,具体所指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夏朝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把冬季十月定为正月,即十月初一就是元旦。从汉武帝开始,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这一历法被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年,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当时的民国政府决定使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而元旦节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被规定为我国四大法定节日之一。到现代,人们已习惯于用“元旦”称公历新年,用“春节”称农历新年。由于公历农历编纂的周期依据不同,农历“春节”所对应公历日期时常变化,并不固定。

由于经度位置的差别,各国的元旦时间也不尽相同。位于日界线西侧的大洋洲岛国汤加,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新一天的地方,因此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最晚过元旦。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对中国人来说,元旦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当沐浴着新年的阳光,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全被驱散,只让人觉得万事尽可期待。虽然古代的元旦是农历,如今的元旦是公历,但跨年的喜悦是古今相通的。在没有贺岁短信和跨年晚会的时代,人们是怎么庆祝这个节日的呢?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样描写元旦的场景:“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应入朝朝贺。朝贺已毕,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

人们在子时之后焚香接神、燃放爆竹、走访亲友,称之为“道新年之喜”。在这一天,无论贫富贵贱,所有家庭都会用白面做面角吃,也叫煮饽饽。富贵人家会把金银小锞(kè)子以及宝石等物藏在饽饽中,吃到这些“隐藏福利”的人就会全年大吉。这和我们如今在饺子里面放硬币的习俗很相似。

庆祝新年自然是缺不了美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就是屠苏酒。据唐代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记录,屠苏酒内浸有蜀椒、桔梗、桂心、防风、白术、虎杖等八种中药。家家户户都会在年前自酿屠苏酒或椒柏酒,以备元旦家宴时饮用。按当时的说法,如果在元旦喝了这屠苏酒,新的一年便可“不病瘟疫”,所以它也被称为长命酒。

提到元旦,我们可能还会想到“穿梭”在微信群之间的贺年祝词,其实早在明朝,它就已经出现了。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之间,有着以诗相和的习惯。明代《万历野获编》记述了曾经担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和诗人王穉登,在元旦这一天以诗往来二十余年的趣事。两人是同龄人,又是老乡。申时行在做史官的时候就和王穉登很要好,一直到他告老还乡,“每元旦必然作一七言律诗以示王,王即和而答之,旋以两诗并粘壁间,直至岁除不撤。次年元旦,申再有诗及又和而揭之斋屏,旧者始除去……凡二十一年,岁岁皆然。”

元旦,是个很有仪式感的日子。当阳光再次唤醒大地,当日历翻开新的一页,崭新的一年就从今天开始了。时间的足迹一直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你好!2020。(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段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