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第七天》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再次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七天》秉承了余华先锋时期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试图创造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的生死两界,让主人公杨飞的亡灵游离在生死之间,以死观生,从而让人类世界像水中倒影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

小说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灵界的认知,创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死无葬身之地”,与此同时又描述了一个冷漠暴力的人类世界,完成了一次场景倒置。在生与死的多重叙述中,塑造了一群麻木行走于其间的亡灵。作者试图通过描述悲剧性的亡灵命运来唤醒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的反思。在“死无葬身之地”的构建中,寄予了作者对于人间正义、人性美好的呼唤。

暴力与温情:生与死的场景倒置

《第七天》小说情节是由意外去世的主人公杨飞的经历和回忆串联起来的。余华在杨飞行走于灵界的七天里,向读者展开了他对于死亡的全新想象。在这里,作者将荒诞和真实的更迭变换成生与死的交替,掺杂其间的是令人恐惧的暴力与冷漠。

《第七天》中的亡灵世界分为两部分:焚烧肉身的殡仪馆、收留没有墓地的亡灵的“死无葬身之地”。杨飞死后,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殡仪馆,因为逝去的人需要来到殡仪馆火化,然后前往自己的墓地安息。作为阴阳两界的交点,殡仪馆尚未脱离人类世界的界限:候烧大厅里泾渭分明——平民、资本家、当权者被分门别类地隔离开来。平民坐在塑料椅子上窃窃私语,资本家坐在贵宾沙发区高谈阔论,当权者有能力让一个城市包括殡仪馆因为悼念他停止工作。与他们形成对比的是,孑然一身的杨飞因为没有墓地而无法入土为安,只能离开候烧大厅,在亡灵世界游荡。

死后的魂灵无法再接近人间,所以亡灵会不断向后来者打探身后事。小说中的人类世界就这样不断地重现在杨飞的回忆里。在他的叙述里,人类世界的小女孩坐在废墟上迎着寒风写作业,全然不知父母正掩埋在她身下;单位的同事之间相互猜忌,每时每刻都想抓住彼此的错漏之处肆无忌惮地传播嘲笑;杨飞父母的三居室挤满了人,每天吵闹得不可开交;人们在政府门口静坐抗议强拆,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挑拨;27具婴儿的尸体被医院当成医疗垃圾处理,随意地抛弃在河道里等等。

后来杨飞在鼠妹的引导下,来到了专门收留无法安息的亡灵的“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个虚幻的境域里,没有政府官员盘剥,谭家菜馆可以重操旧业,不再担心生计;没有血缘亲疏,葬身火场的38具骨骼变成了亲密无间的一家人;没有仇恨憎恶,生前不共戴天的警察和李姓男子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