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逝,岁月如歌。随着时代的铿锵步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自1960年建校以来,已经过去了60年。

60年艰苦创业、自强不息,60年弦歌不辍、春华秋实。60年的奋斗与变迁,学校从“竹席棚子”发展成校园面积达4100余亩,建筑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12万册、电子图书269万册,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生由初期600人发展到现在41000余人,教职工由初期100多人发展到现在3100余人,专业由初期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76个,形成了完整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体系,成为一所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工、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60年来,桂电人用勤劳与汗水谱写出振奋人心的艰苦创业之歌,用智慧和担当书写出昂扬奋斗的自强不息之志,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寻觅峥嵘岁月,追寻历史记忆。整整六十载的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不动摇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的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的是“正德厚学、笃行致新”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桂电精神。

为适应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技术干部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工人,1960年2月1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在桂林新建“桂林机械专科学校”和“桂林技工学校”。4月,又下文将两校合并为“桂林机械专科学校”。

此时正值国家连续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学校校址距市(中心)区约5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唯一的一栋单身教师宿舍楼改为临时教学楼,食堂是用毛竹和油毡搭起的简陋棚子。教职工的住宿条件极差,数十名青年教工,挤住在三间房子里。床铺晚上用来睡觉,白天用来学习、办公。

1960年代的桂电校园

为尽快建设好学校,在建校初的几年里,全体师生以“延安精神”和“抗大作风”自勉自律,经常在中饭后、晚饭后、星期日参加建校义务劳动,或是搬砖运瓦,或是推土挖沟。

学校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伙食定量低标准。为了搞好师生的伙食,学校办起了农场,有耕地数十亩,不但种粮食作物,还种花生、蔬菜,养鱼、养鸡、养猪、养奶牛,并规定每个教职工每年必须参加农场劳动一至两个月。

从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间,由于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当时电子工业发展的估计不足,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期间办学几经调整,数次易名,屡经变迁,学校步履蹒跚。1962年4月,学校由专科学校改为中专学校,改名为桂林机械工业学校。1965年8月,桂林机械工业学校改为既是学校又是工厂。1966年至1971年间因“文化大革命”被迫中辍办学。1972年春,学校恢复办学并更名为桂林无线电学校。

桂电的先辈们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从容面对,分合之间,认真衔接,听从号召,勤俭办校。张家骏、田浚川、唐兢行、李荣耀、林建宇、林佳蓉、尹东、梁时秀等老一辈桂电领导者勇挑重担,披荆斩棘,让校园钟声一路悠扬。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校园内外春意盎然,充满生机。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四机部提出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大学。1979年2月14日至3月2日,四机部在成都召开院校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并由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负责支援。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四机部转发教育部通知,同意在桂林无线电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院隶属四机部,由四机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双重领导,以四机部管理为主。

由中专建大学,原有的师资水平、师资力量和师资结构都存在着不足。为学习和借鉴一些重点大学在办学方面的有益经验,了解高等教育工作规律,学校走出校门,虚心向兄弟院校学习,从教学计划的拟订到授课大纲的实施,从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到后勤如何为教学服务,从教师的安排到学生的管理,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办好大学做足了准备。

抚今追昔,鉴知往来。老一辈桂电人,他们信念坚定、乐于吃苦、勇于奉献,才使得桂电薪火相传,发展壮大。今天,我们在为学校的发展成就感到鼓舞和振奋的同时,要牢记创业艰辛、功在前贤,对老一辈桂电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无限的敬意。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时刻铭记,永远学习,永恒珍惜,永久珍藏!

抢抓机遇,华丽蜕变

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沐浴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带来的馥郁馨香,享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口支援的浓浓亲情,1980年至2005年,学校抢抓机遇、扬帆起航,蓬勃发展,实现华丽蜕变。

1980年3月,四机部正式启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西电)对口支援计划。8月30日,西电支援的第一批教师、干部共36户到桂;10月18日,第二批援桂人员到桂;11月23日,第三批援桂人员到桂。先后三批,一支由专家、教授、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家属共122人组成的西电援建队伍,义无反顾地举家从繁华古都西安迁往数千公里之外的偏远南疆桂林,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八桂这片火热的土地上。

当年部分援建老师合影

经过25年的努力,桂电闯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新模式,谱写了一曲抢抓机遇、华丽蜕变的新篇章:学校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成为国防生培养单位;专业从创建学院时的6个增加到39个;在校生从700多人增加到15200余人;专任教师从229人增加到900余人;顺利通过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良好”;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获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唯一最高奖“索尼杯”;“印字头机械参数测试仪”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建设金鸡岭新校区、花江新校区。

桂电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对学院所取得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90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来学院视察,了解教育情况。1990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来学院视察,并欣然挥毫为学院题词:“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唯有感恩,方得始终。重温这一段历史,我们只有感恩。感恩党和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关心,感恩援建高校西电的倾情帮扶,感恩老一辈桂电人的开疆扩土、无私奉献。

跨越发展,争创一流

                                                                                               

2006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生日新月异,对桂电来说,也是跨越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之年,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共建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有力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桂电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新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辉煌,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新华章。2006年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2018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桂电成为“部区共建”高校。

今日的桂电校园

这15年,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走上了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15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目前为广西高校唯一。

在学科建设方面,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从5个增加到19个,成为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高校;4个学科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学科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引进国家杰青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5人,实现了国家级人才历史性突破;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专任教师人数从900余人增加到近1600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增长6倍,达到600余人。

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在校生从15200余人增加到41000余人;专业从39个增加到76个,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0个;获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校成为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拥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科研经费从4200多万元增加到1.55亿元;年度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增长10倍多,2019年达到70余项;高水平论文产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批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国家创新平台零的突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广西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成立桂林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深圳市桂电电子信息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南宁产教融合基地。此外,服务国防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新型智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留学生人数从26人增加到1000余人;与柬埔寨国立马德望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东盟建立桂电-东盟职业教育中心(北海),与柬埔寨建立桂电-柬埔寨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北海)和柬埔寨劳工与职业培训部-桂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金边);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

在校园环境及民生改善方面,建设北海校区;花江校区进校道路和自来水工程顺利开通,两个人工湖基本建成;一栋栋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图书馆、四创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及新食堂拔地而起;一条条新铺的沥青道路通向校园的每个角落;一批批“解暑暖冬”的空调进入学生宿舍;一片片新增运动场所深受师生欢迎;六合路家属区和花江校区家属区共1000余套教职工住房交付使用,极大改善教职工生活条件;环湖步道和湖边夜灯投入使用……全校师生学习指数、工作指数、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明确目标方向,才能砥砺前行。进入“十三五”,学校强化顶层设计,精心规划安排,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三步走”总体目标:到2022年,建成广西一流大学,为建成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到2027年,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之列,基本建成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到2037年,建成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完成学校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是桂电高速发展的最好证明。相信处在大发展中的桂电,未来的前进步伐会迈得更大、更坚实。”校党委书记唐平秋说。

“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促进桂电内涵式发展的奋斗者新文化,共同谋划桂电发展新蓝图,共同期许桂电征途新辉煌,共同谱写桂电建成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新华章。”校长徐华蕊说。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进。桂电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八桂大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我们相信,只要全体桂电人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抢抓时代发展机遇,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把桂电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桂电之梦,一定会如期实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