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公布了第77届金球奖名单。主要地名被众所周知的好电影占领,如《爱尔兰人》 《婚姻故事》。

金球奖提名名单部分截图

而除了这些热门片以外,有一部我一直格外关注:

由蕾妮·齐薇格主演的有关朱迪·加兰的人物传记片,《朱迪》。

坦白讲,光冲这两个名字,你就不该错过这部片子。

蕾妮·齐薇格,3次提名奥斯卡,1次得奖,曾是好莱坞身价最高的女演员。

她所饰演的朱迪·加兰,在美国电影学会1999年评出的"百年最伟大的女演员"位列第8。

左:蕾妮·齐薇格,右:朱迪·加兰

朱迪·加兰的一生堪称传奇。

年少成名,起起伏伏几十年。登上过好莱坞的顶峰,也跌到过无人问津的谷底。

1969年,她因服用过量药物逝世,年仅47岁。

但实际上,她的悲剧在30年前就已经注定了——

《朱迪》

Judy

就质量而言,这部电影其实并不能称之为优秀。

最大的问题在于,编剧和导演都是带着很深的怀念之情在拍朱迪·加兰这个人物。

但观众并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感情。

很多年轻的观众甚至都不知道朱迪·加兰是谁,导致看片的时候一头雾水,感受平平。

所以,看这部电影之前,如果你能知道一些朱迪·加兰的背景知识,会更有代入感一些。

朱迪·加兰的爆红,始于那部就算你没看过,也一定听过的电影:《绿野仙踪》。

讲的是善良的小姑娘桃乐丝,被一场龙卷风意外带入魔幻世界,在“奥兹国”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后,最终安然回家。

一个既有奇幻色彩,又有现实依据的童话故事。

《绿野仙踪》:上图中的龙卷风其实是拍的丝袜

其实,这部电影一开始的主角并非朱迪·嘉兰,而是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尔。

还有一些备用人选诸如雪莉·邓普、埃德娜·梅·杜宾等。

这些都没谈拢之后,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B·梅耶才选择了朱迪·加兰。

毕竟,17岁的她年龄不大不小,有些尴尬。

长相也不够出众(相对来说)。

但她有一副天赐的好嗓子。

路易·B·梅耶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

电影爆了,电影里的那首主题曲也爆了。

在《绿野仙踪》里,一首《over the rainbow》被年仅17岁的朱迪演绎得深情款款,催人泪下,成了传世经典。

小彩蛋:因为这首歌唱出了很多同性恋的心声,《over the rainbow》成了当时同性恋群体最爱的歌曲。加上朱迪·加兰对同性恋一视同仁,她以及她所饰演的桃乐丝也成了同性恋们的偶像。

朱迪·加兰当年的死,也传闻是同性恋历史重要事件"石墙起义"的关键原因之一。

这部电影也让朱迪一夜爆红。

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也把她给害惨了。

《朱迪》:儿时的景象在电影中以闪回方式呈现

原著小说中的桃乐丝是一位12岁的少女,而朱迪当时已经17岁了,不管是身材还是身高都不太符合。

怎么办?

米高梅当时的办法很简单——

饿。

吃饭是不可能让她吃饭的,能填肚子的只有黑咖啡和鸡汤。

除此之外,公司每隔四个小时还会让朱迪服用控制食欲的药,每天让她抽很多烟。

这才有了片中楚楚可怜的桃乐丝。

可是,这段经历也让朱迪开始对药物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

在朱迪一夜成名之后,米高梅公司趁热打铁,为她量身订做了一系列歌舞电影。

为了跟上拍摄进程,公司继续让朱迪白天服用兴奋剂,晚上服用安眠药。

她的体重也继续用药物控制着。

就这么折腾了许多年。

这何止是在压榨,这分明是在吸血。

更别提当时米高梅老板对她的骚扰和猥亵。

在此之后,酗酒和滥用药物的问题一直伴随着朱迪。

她的状态和脾气越来越差,常常发生迟到、不在状态等情况。

慢慢地她的名声也就变差了,没人再找她拍片了。

讽刺吧。

给无数人带去了温暖和希望的《绿野仙踪》,却让朱迪·嘉兰堕进了深渊。

关于儿时的这些事,《朱迪》是通过闪回方式呈现的。

电影镜头主要对准的,是朱迪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岁月。

1969年。

这时的她早已不复当年的红火,被米高梅辞退,不怎么唱歌了。

她只能自己四处接一些不需要唱歌的小演出,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过活。

供她自己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活法。

但,她还有一儿一女需要供养。

虽然孩子们并没有什么怨言,但朱迪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随着自己的境况越来越差,连酒店都住不起了,朱迪也开始担心起来。

万一哪天生活安稳的前夫要跟自己打官司,孩子们铁定会被判给前夫。

没了事业的朱迪如果再没了孩子,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于是,为了留住孩子,她别无选择,只能先抛下孩子——

远赴英国(在那里,她的人气仍旧很高)开音乐会。

先赚到钱,才有资本争抚养权。

朱迪对于这次的伦敦之行是颇为担忧的。

孩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她自己。

她心里非常清楚,长年累月的酗酒、抽烟、服药让她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

也让她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肝炎、咽喉炎、抑郁症……

连她自己都怀疑,自己是否还能重新登台,登台后还能唱几场。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多剧透了。

实际上十分套路。

遭遇困难→尝试解决→小获成功→更大的麻烦→跌入谷底→重新站起来。

明线是朱迪音乐会的起起伏伏,暗线是她内心的战胜自我。

保险稳妥的情节编排,四平八稳的场面调度。

拍得不功不过,不好不坏。

却也平庸。

好在是,朱迪的扮演者是蕾妮·齐薇格。

这事儿说来也巧:

朱迪逝世于1969年,而蕾妮·齐薇格出生于1969年。

仿佛是命中注定一样。

左:朱迪加兰,右:蕾妮·齐薇格

这位沉寂了多年的银幕女神也没让人失望,演技丝毫不减当年。

基本算是凭借一己之力把这部略显平庸的电影给兜住了。

形,就先像了七八分。

至于神,蕾妮·齐薇格也非常完美地抓住了朱迪在那段时期脆弱又倔强的心态。

在台上意气风发的她是真的。

在台下担心这一切随时会消失的她也是真的。

她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想重归舞台,想接受属于她的荣耀和欢呼。

却也担心自己会失败。

蕾妮·齐薇格的敬业是有目共睹的。

拍《BJ单身日记》,为了塑造片中的宅女编辑形象增重22斤。

为了练习英国腔,她还在一家真正的英国出版社里工作了一个月。

用了假名以及英国口音,没有被认出真实身份。

当年,很多人都不看好她出演这部电影:长得又不好看,凭什么让两大男神为她打架?

后来,真香。

《BJ单身日记》

拍《芝加哥》,为了能和"全英踢踏舞冠军"凯瑟琳·泽塔-琼斯同台飙舞,她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魔鬼训练。

最终演绎出了那个在舞台上令人神魂颠倒的洛克茜。

在《朱迪》中也是一样。

片中的音乐段落基本都是由她本人现场演唱。

为此,在开拍前蕾妮·齐薇格已经接受了一年的声乐训练,后又进行了4个月的排练。

效果不说媲美朱迪·加兰吧,至少不丢面儿。

如果说这次蕾妮·齐薇格真的凭借《朱迪》拿了影后,那就真算得上是一段影史佳话了。

要知道,她的经历和朱迪其实是有些类似的。

她也曾经沉寂过。

当初从初露锋芒到成为好莱坞一线女星之后,她消失了大概6年的时间。

上次引起话题,还是她在公开亮相后被质疑整容过度。

如今重归影坛,可想而知她所遭受的压力有多大。

电影的结尾,屡屡搞砸一切的朱迪,终于在舞台上唱起了那首《over the rainbow》。

可是只唱了一半。

或许是嗓子终于出了问题,或许是这首歌勾起了她太多的回忆,朱迪哽咽道:

我唱不下去了。

静悄悄的会场里,有人起了个头,带头哼起了这首歌的调子。

于是整个会场的人也渐渐地都开始唱起来了。

这事儿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我特别喜欢结尾这段的处理。

朱迪是爱舞台的。

她曾在采访中自嘲过:看那些媒体写我的文章,总感觉我一直在做回归演出,可我明明一直就未离开过啊。

纪录片《西德和朱迪》

她或许没能像歌中的青鸟飞到彩虹之上,抵达那个理想国。

她唱不下去了,唱不动了,没关系。

总会有人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