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词、句、段赏析

考点一:词语含义的理解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本考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把握词语的语境义;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③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④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

答题思路与技巧: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会对其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常常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必须从下句中由近及远地去找答案。

考点二:句子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最后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答题思路与技巧:

(1)准确把握感情因素。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线索,将其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体会。

(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3)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查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

考点三:赏析句段的表达作用

回答句段的作用时总体上可从两方面考虑: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

答题思路与技巧:

(1)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告诉了……的道理(或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或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4)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

(5)修辞句的赏析:

①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④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⑤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⑥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写出了……。

⑦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写出了……,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感染力,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之更有说服力。

(6)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7)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韵律美,写出了……。

(8)承上启下的段落的赏析:总结上文的……内容,总领下文的……内容,使上下文自然衔接。

易错警示:没有考虑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离开具体语境孤立品读;没有结合中心做分析,只是就语言来赏析语言。

 (2015·重庆B卷)

炸豆[1]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 [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考点一)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考点三)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3.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考点二)

【思路点拨】 第1小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首先联系语文学习或生活运用的经验揣摩加点词语的本义;然后从文中找到题干中含有加点词语的句子;最后依据词语前后句述说的内容回答词语的具体所指。句(1),根据“农人”“占好自己的田垄”“酝酿”,联系农人盼望丰收的实际情况作答即可。句(2),“慵懒”一词常用于人,指人困倦、懒惰,此处用于形容“土地”,实际是在写土地给人的感受。

第2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细读该句,从修辞角度入手,根据句子实际回答采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使用该修辞手法写出了黄豆怎样的特点,表达了小姐妹怎样的心情或情感。黄豆的特点可根据“胖胖地躺”揣摩得出;小姐妹的心情需要结合语境,进入角色,用心体会。

第3小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要理解关键词“长大”。“长大”不单单指身体长高、成熟,还指坚强了、懂事了、生活经验丰富了。然后联系全文内容及主旨,抓住细节分析怎样的表现表明了她们的“长大”。要分条回答,做到语言简洁、流畅。

【参考答案】 1.(1)“黏稠的梦”在句中指农人们渴望黄豆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2)“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

3.①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③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她们长大。

1.(考点一)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

2.(考点二)文章以“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结尾,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考点三)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

(一)(2016·原创)

永远做你的大树

南方

①一转眼,父亲已年过七十,除了偶尔来城里小住,多半时间都和母亲生活在老家。二老将小院子拾掇得干净整洁,喂鸡养狗、酿酒做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②每年春节,他回一次家,来去匆匆,如同度假。有一年回家,父亲带着他走到山脚下,指着一片地说:“百年之后,安身之所。”这里葬着爷爷,他明白父亲选在这儿的用意。

③他不想听父亲提到死,可也找不到合适的话。于是,忍着眼泪说:“将来我死了,也睡在你边上。”父亲愣了一下,说:“等你成了老骨头,得留给儿子才对。”父子俩笑了。

④生死的话匣,自此打开后,再没合上。每次父子相见,父亲都会谈到刚去世的同龄人。父亲之前总是不肯请木匠做棺材,最终还是请人做了。

⑤去年冬天,父亲忽然来电话,要到城里过年。他开心极了,驱车千里回家接父亲。临行前,父亲请邻居来喝酒。酒桌上,父亲骄傲地说,这次去城里就不回来了,他要去享福了。

⑥那年的年夜饭,他和妻子说要在饭店吃。母亲嫌费钱,要在家里做。一向节俭的父亲,却破天荒要去饭店吃,还点了瓶家乡的好酒。父亲吃得尽兴,喝到微醺后还哼起了小曲儿。回到家,父亲却冲进卫生间剧烈呕吐。他以为父亲醉了,母亲悄悄说,这样呕吐,有段时间了。他一下紧张了,父亲却说吃点药就好,他便没怎么太在意。

⑦转眼春天来了。那天深夜,父亲对他说,在街边看到花圈店写着“殡葬一条龙”服务,就跟着坐车去郊区的墓地看了看。“城里的墓地真大。有树有草有花儿的,真幽静。”父亲这么一说,他愣了,父亲则像个孩子似的继续唠叨,“我喜欢上那地方了,还想回头死了,当一回‘城里人’,你看行不?”他没有吱声,父亲声音变小了:“花不了多少钱,有一种树葬,挺好的。你放假去看一眼,把那树当作是我……”他始终没说话,父亲出去后,他却泪流满面。

⑧半个月后,父亲让母亲做了桌好菜,等着他和妻儿回来。吃完饭,父亲咳嗽了两声,说:“我怕是不行了。我的病,跟村里去世的几个人一样。”随后,父亲拉了拉他的手说:“你妈,我就交给你了。”说完又把他的手,放在念高中的孙子手里:“我把儿子交给你啦。”第二天去医院一检查,父亲已是胃癌晚期。

⑨他抱怨父亲隐瞒,又懊悔自己太大意。但父亲坚决放弃治疗,因为老家得这种病的人,最后都去世了。他没有坚持,因为医生也说,太晚了。

⑩父亲弥留之际,他问父亲回不回老家?他摇头,说想做一回“城里人”。父亲去世后,按照遗愿,他将父亲葬在一棵松树下长眠。每逢周末,他和母亲去墓园坐一会儿。松树还小,父亲的名字刻在小石块上,只有名字,没有生平。但父亲分明在那儿,树一天天长大,这让他很踏实。

⑪有一天,他问母亲,父亲怎么突然想当“城里人”?他怎么舍得那口好棺材?母亲的一番话让他泪如雨下。

(选自2015年第4期《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第②段中说“他明白父亲选在这儿的用意”,父亲这样选择有什么用意?

★2.(考点一)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句中加点的词语“愣”的表达效果。

(1)父亲愣了一下,说:“等你成了老骨头,得留给儿子才对。”(第③段)

(2)父亲这么一说,他愣了,父亲则像个孩子似的继续唠叨。(第⑦段)

★3.(考点三)结合语境,比较第⑧段中画线的两句话在朗读的语气和蕴含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1)你妈,我就交给你了。

(2)我把儿子交给你啦。

4.从全文看,父亲决定当一回“城里人”的原因是什么?

5.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永远做你的大树”含义的理解。

(二)(2016·预测)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阎连科

岁月是久远地去了,往事如河流上顺水而下的空荡荡的船只,而少年时的一些事情,则好像船头上突兀站立的找不到主人的鹰。

我总是主动地去寻找它们,总是能首先看到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醒目地朝我走来。它是那样破旧,不知道已在人生的路上转了多少命运的轮回,待我成为它年少的主人时,它轮胎上的牙痕都已磨平,铃铛上的光亮已经黯淡。

这是哥哥给我买的自行车。

那年,我十六岁,在离家八九里的学校读高中,每天一早,我在天色蒙蒙亮中起床出村,天黑才能赶回家里。那里,读书是一种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徒步早出晚归。所以,每每在上学、放学路上,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同学从身边过去,看到他们可以骑车上学、放学,我就像一个农民站在干旱的田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山那边的落雨。

可我知道,自行车对于那时乡村百分之九十的农户是如何的奢侈。所以,从没给家里人说过想要自行车的我,开始了自己的挣钱存钱:上山挖中药、水泥厂捡袋子、卖废品……用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我存下了三十二元钱,我决定用这三十二元钱到县城买一辆旧自行车,哪怕是世界上最旧最破的自行车。

为了能够最省钱地把车子从县城弄回来。我借了辆自行车,又请了一位同学坐在借来的自行车后座上,一起前往。可就在一路上计划着买一辆什么样的旧车时,我们和一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幸好,我和同学都只是受了皮外伤,可修车,却花了我二十八块钱。当手里的钱只剩下四元时,我再也不去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事情了。

我老老实实上学,老老实实读书,老老实实早出晚归地步行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这样过了一个学期。在一个黄昏回到家里,忽然发现院落里停了一辆半旧的邮电自行车。哥哥告诉我,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降价处理,于是就给我买了一辆,六十元钱。

那时,我哥是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二十一元六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可我还是为有了一辆自行车欣喜若狂,一夜没有睡觉,还居然在深夜偷偷地从床上起来,悄悄地把自行车推出去,在村头骑了许久许久。不知道这辆邮电自行车换过多少主人,为多少人家带去过福音,可从这一天起,它开始成了我的、我们家的一段最难忘的岁月行程的轮回转动……

这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实在是伴随着我走过了命运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它不仅让我骑着它有些得意地读了一年半的高中,满足了我少年虚荣的需要,而且高中毕业以后,让我每天骑着它到十里外的水坝子上当了两年小工;甚至,还让我骑着它到一百多里外的洛阳干活挣钱,以帮助家庭度过岁月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漫长的光阴。

然而,最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它使我感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一切艰辛都会在自行车轮下被我碾过去;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景况下,都要敢于把脚抬起来。

在那几年里,我总是把那辆自行车有锈的地方涂上机油,把有亮光的地方擦得一尘不染,把它收拾得利索舒适,借以抬高、加快自己人生的脚步。

直到二十周岁我当兵离家以后,家里因为总有病人,急需用钱时又把这车以六十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现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那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已不知身在何处,也许,它已不在人世,早已化为泥灰,可每年回家走在老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1.(考点一、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老老实实上学,老老实实读书,老老实实早出晚归地步行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

(2)那时,我哥是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二十一元六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2.这辆自行车对年少时的“我”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3.第五段中写自己挣钱存钱的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考点二)作者在文末说,“可每年回家走在老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我”在寻找张望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