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灵魂人物,其“无地彷徨”而“反抗绝望”的批判理性,早已被学界提升到了五四启蒙的思想高度,成为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精神偶像。

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学者的鲁迅研究,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接近一个真实的鲁迅;但无论是“意识形态说”还是“思想启蒙说”,客观上都存在一种“臆说”鲁迅的价值偏离。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大量引入,更是造就了鲁迅研究的空前“繁荣”,诸如存在主义、解构主义乃至复调理论的泛化使用,不仅使读者逐渐生疏了鲁迅,还使读者困惑地迷失了鲁迅——“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再加上“哲学家”的多重释义,厚重到严重阻隔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尽管还原真实鲁迅的社会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可是因其话题过于敏感而每每受到强烈的斥责!

聪明而睿智的鲁迅似乎很有先见之明,他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一旦被奉为“伟人”,其身后必然要遭遇被人误解的尴尬处境,故他才会不无调侃地戏谑道:“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成了傀儡了。”

鲁迅当然并不想成为“傀儡”,然而他却同所有“伟人”一样,最终只能被后人加以无限地“阐释”,自己则失去了回应辩解的“言说”能力。

所以,超越作品文本去替鲁迅进行思想“言说”,这是国内鲁迅研究界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围城中的巨人——

理解鲁迅的“寂寞”与“悲哀”》

宋剑华 著

《围城中的巨人——理解鲁迅的“寂寞”与“悲哀”》分三个篇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灵魂人物——鲁迅进行理解和研究。上篇为思想研究,中篇为文体研究,下篇为文本研究。

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悲哀”与“绝望”,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启蒙对象的空前绝望,“中国人无感染性,他国思潮,甚难移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对启蒙主体的缺乏信心, “哀莫大于心死”,而“留学是到外国去治心”, 可仔细分辨“便能发见我们和别人的思想中间,的确还隔着几重铁壁”。

宋剑华,男,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鲁迅研究月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有《胡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现象与中国文学》《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红色经典”的真实与传奇》等12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广东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书名:《围城中的巨人——理解鲁迅的“寂寞”与“悲哀”》

作者:宋剑华

装帧形式:平装

ISBN:978-7-5623-5472-7

开本:16开版次:1-1

字数:29.6万字 页数:245页

定价:48.00元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2018我们同在一行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