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夏日午后逮蜻蜓

文:张宗龙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在上头。当我们老家微山湖里的十几万亩野生红荷翠绿一片、暗红点缀其间的时候,我们老家马路上、院子里、麦场上就到处都飞满了蜻蜓。不过这种场景是记忆深处的很多年前的印象了,现在老家的蜻蜓已然少多了,现在的孩子也少了一种乐趣,就是逮蜻蜓。

儿时的农村,天蓝云白、花香草绿、水清鱼戏,到处都是纯自然无污染的植被和庄稼,各种昆虫就非常多。一到夏天,草棵里的蟋蟀啾啾地低声吟诵、杨树上得知了高声地引吭高歌、水塘里的青蛙呱呱地唱着合唱,还有那不知名的小昆虫发出不同的和鸣,让人觉得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大舞台,那些看到的看不到的小演员们都在那儿不知疲倦地为我们唱出美妙的歌声。

那时的我们这些小孩子,吃的粗茶淡饭、穿的补丁衣服,一到夏天晒得浑身象黑碳一样,有的好几岁了都光着腚乱跑,有的只穿一个小裤头,洗澡时脱掉裤头还能看到一个“裤头”,那是太阳没晒到的部分留下的烙印。但我们不知哪儿来的精力,成天满村疯跑,喊杀声此起彼伏,爹娘不在村口连续多次喊“吃饭了”,我们是不会主动回去的。那时我们想看书大人舍不得买,也不知道幼儿园为何物、补习班是什么,就知道庄稼地、打麦场、泥土路、相比现在孩子的多知,我们的童年是单调的;相比现在孩子的辛苦,我们的童年又是欢乐的。这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吧。

在这群疯了似的孩子们中间,夏天我们最爱玩的一项活动就是逮蜻蜓。小时候我们老家水多、草多、天热,蜻蜓到处都是。蜻蜓,现在的城里孩子大多是从认字图片上或课外书上看到,它们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还有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成虫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飞虫。它们能大量捕食蚊、蝇外等对人有害的昆虫,为人类杀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但我们小时候不大懂益虫害虫,只觉得抓蜻蜓好玩。我们抓蜻蜓有很多种方式。有的是突然袭击式,看到蜻蜓飞到草丛上,盘旋着要落下去了,我们便蹑手蹑脚地跟在后边,待它落下去,便突然伸出小手,去捏那翅膀,但蜻蜓那圆鼓的眼睛能看到后方,这一招往往不灵光。有的是守株待兔式,有时我们守在水边,看到那蜻蜓在水面上一点一点、似落非落。“蜻蜓点水”后来被语文老师说成是学习不踏实,屁股坐不住,我们就能立马明白是什么意思。待蜻蜓点水时,我们便用一个特制的网子一下兜下去,但蜻蜓飞得很快,成功率也不高。有的是穷追不舍式,看到蜻蜓飞过来,我们小伙伴便几人一组,大声喊叫着追着蜻蜓跑,挥舞着小手、甩动着背心,一直追的它们累的飞不动了,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但我们逮蜻蜓成功率最大、乐趣最大的却是逮蜻蜓。这里说的捂(念WU、一声),是我们老家的方言,就是用大竹扫帚满坡满院的往下扑正在飞着的蜻蜓。夏日的午后,天气异常闷热,没有一丝风,很多昆虫都休息去了,唯独那蜻蜓不知疲倦,成群结队地飞来舞去。我们便扛上家里扫院子的竹扫帚,跟随着成群的蜻蜓,猛然一扫帚下去,就会有受伤的蜻蜓落在地上,我们抓起来放进事先用秫秸糜子扎成的笼子里,象养蚂蚱、蝈蝈那样养起来。我们奔跑着、喊叫着、挥舞着扫帚,追的蜻蜓乱飞乱撞,不知落在哪儿好。有时我们会把逮到的蜻蜓尾部拴上细线,然后再放飞,就像放风筝。拴上细线的蜻蜓有时飞得过猛,就把那柔软的尾部挣断了,我们也不知道它疼不疼。

逮蜻蜓乐趣多,研究蜻蜓却让我们长见识。蜻蜓的种类有很多,颜色也不一样,有的长相普通、身体暗黄,是常见的那种,我们都不大喜欢。有的翅膀像黑纱、肚子红如血,我们叫它红辣椒,逮到了送给邻家的小妹妹,就是最好的礼物。有的身体蓝荧荧象玛瑙,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却是很稀少;有的身体绿盈盈像绿叶,让人看着很心疼,舍不得下手去抓;还有的浑身乌黑,只有那眼睛泛着幽蓝的光。这些蜻蜓飞起来的时候让人眼花缭乱,一旦它静静地落在树叶上、草尖上,你再静静地走近观察,会发现都那么漂亮。我有时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也痛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贱手,蜻蜓那娇弱的身躯怎么经得起被我们像赶狼一样野蛮地追赶?

儿时村里的玩伴小文、来振、小田,都很喜欢蜻蜓,我们常常把捉来的蜻蜓拿来共同分享。看着蜻蜓那轻薄如纱的翅膀、纤细灵巧的前肢、还有那颀长的身材,感觉说不出的美丽。有时我们觉得蜻蜓是益虫,不忍心害它们,就把好不容易逮的蜻蜓放飞了。也有时我们不真心逮蜻蜓,就是想追着它们疯跑一阵、撒欢一会,所以那蜻蜓也没把我们完全当敌人,总是和我们周旋嬉闹,并不真的飞远。

但逮蜻蜓却给我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们有时聚到一起,还回忆起那时逮蜻蜓的乐趣,笑的我们前仰后合,惹得小田的小孙子咯咯直乐。时间过得真快,白驹过隙般飞远,一晃小田的小孙子也会逮蜻蜓了。但可惜现在在农村蜻蜓已很难一见了,他们再也体会不到我们儿时的快乐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