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讲台听课的感觉

到鼠年春节为止,除了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保障人员等官兵外,我们这种老年人大部分都“服从命令”,符合“全局”,老老实实呆在家里。

我在整理文稿之余,断续地听了央视第十套“百家讲坛”由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主讲的古典诗词,有一点心得,不妨与宅士们分享。

佳句有故事

央视10套正在播讲的,是彭教授主讲的《诗歌故人心》,而在此之前他还讲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电视机前收看,时间当然受限;我采取的还是老办法,在电脑网络上登录央视网,点击视频欣赏。由于是随机断续观看,主要是转移精力,放松消遣,所以看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但彭教授讲的实在太好,干巴巴的古典诗词,让他讲的妙趣横生,所以自然吸引听众我的注意,特别是诗词佳句的逸闻典故,很有意思。比如《摸鱼儿·雁丘词》的来历,词是元好问写的,他生于1190年,这年是南宋的绍熙元年。但元好问却不是南宋人,而是与南宋对峙的北方金朝人。16岁那年,他跟随朋友去并州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猎人告诉说,他的鸟网捕到了一只大雁,被他杀了;另一只逃脱的大雁却不肯走,在天上徘徊哀鸣,突然一头扎下来死掉了,猎人感到不可思议?元好问也很奇怪,就多花钱把两只大雁买下来。双手捧着大雁的元好问此时嚎啕大哭,哭了很久后才一字一顿地说,要厚葬它们。他与同伴们用手挖坑,把大雁埋进去,再拿出随身携带的酒来,洒在土丘上,过程很庄重。然后才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但走了不远,元好问就不走了,跟同伴说这样不行,这个土丘等我们回来有可能就找不到了?于是他们又折返回来,找来许多石块,垒在土丘上方才罢手。最后他还邀请同伴们一起作诗填词祭奠此事儿,元好问自己填的叫《雁丘词》,后来换了一个词牌名叫《摸鱼儿》。彭教授说,这首词能背诵的不多,但不知道前两句的人却很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生死相许名句的出处,原来竟然是大雁。此类的典故许多,不能一一例举了。

困境出好诗

彭玉平教授在纵论古典诗词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叹,即困境出好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写诗当然与诗人的心境有关,“春风得意马蹄疾”,其实得意的应该是骑马的人。得意时风景如画,草木含笑;失意时天地失色,鸟鸣惊心。林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看似说花,其实是在感叹自己,孤儿的她没有依靠,担心“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忙两不知。”

说起困境,自然要首推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是他作为南宋大臣被俘被囚之后写的,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与文天祥困境,或者叫逆境类似的,还有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怒发冲冠”,为什么如此生气呢?原来岳家军与金兵作战,一路过关斩将,乘胜追击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收复失地,近在眼前。可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与金人议和一日连下12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写词有境界

我听的主要是彭教授讲的《人间词话》,而《人间词话》的作者是王国维,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一位国学大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以上一段话就来自于人间词话,而彭教授也从方方面面来解析这段话。

三重境界的第一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昨晚一夜的西风把树叶全部吹落,再登高楼的时候,眼前便无遮蔽,可以望到天边,望尽天涯。诗人在望什么?他远去的心上人哦!可是王国维说的第一重境界,指的显然不是思念之情,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必先要有执着的精神,登高望远,有追求,有目标,明确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如果说古人是借景抒情的话,王国维在这里显然也是借词说理。

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诗人对酒当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思念是一种折磨,但这种折磨苦中含蜜,为了心爱的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也在所不惜。这两句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所谓的第二重境界显然还是借词说理,王国维以此两句来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获得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举手而得的,必定要坚忍,经过痛苦辛劳,孜孜以求,往往要达到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的程度。

第三重是“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此词描绘的是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众里寻她千百度”,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从字义上看,显然也是写男女之情的,但第三重境界显然另有深意:作为做学问或者做大事者,必须有前面的两种历练,有明确目标,有专注的精神,下足功夫,自然会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此时再回首来时之路,便有豁然开朗之感。

国学大师的王国维果然自有高论,彭玉平教授用了九讲来解析,也算是殚精竭力了,可惜俺这个听众,只是皮毛地听懂领会了一点而已。

国学应传承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在今年春节期间播出,给疫情笼罩下坏情绪的人们,带来了些许兴奋点。10场比赛,央视直播,场场精彩。不仅是选手们个个厉害,而且导师们点评也非常出彩,可谓精彩纷呈,目不暇接。连一向不喜欢诗词的老伴也跟着看的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发出感叹,“瞧瞧人家的孩子,这么小就如此厉害,咋教的呢?”

别说,小选手表现好还真是第五季的一个特点。来自河南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初二的郑坤健,年仅15岁,连当四届擂主,许多人都预测他可能会师并打败彭敏,成为总冠军。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横空杀出来一位更小的年仅10岁的韩亚轩,在擂主争霸赛上“意外胜出”,诗词大会最小擂主随即诞生。来自北京市育翔小学六年级的他,从3岁开始坐在姥爷腿上学习诗词;而他来参加诗词大会,也是在姥爷的鼓励才勇敢前来的。他与彭敏争夺总冠军,仅仅是在最后环节,以一题之差惜败,屈居亚军。

与央视诗词大会相呼应的,就是第10套节目连续推出彭玉平教授所讲的古典诗词。许多人都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玩意,应该代代相传。但如何传承,咋样延续,方式手段却有待商榷?而央视连续多年推出的诗词大会也好,“百家讲坛”邀请名家传授也罢,显然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引起韩亚轩姥爷之类长辈们的重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家教里有意识地引导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甚至会使孩子早早成才,成为万众瞩目的“头筹”、“奇才”。有了这些由国家以及各级媒体有意识地操办运作,潜移默化,则国学必然会得到人们重视,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瑰宝,也会代有才人,生生不息,在新时代闪烁耀眼光辉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俺在战疫期间徜徉诗坛,畅游词海,也算是在做传统传承的某种致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