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官网最近公布了《关于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作出部分调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2020年以后参加高考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一般称为“少数能力”)必修课成绩与ABCD等级“参考”

这一新方案的出炉,大大减轻了高中学生备考“小四门”的压力。

对于这一改革调整,有舆论分析这是对江苏学生的“利好”,是改革的“进步”。然而,对于之前将必测科目实行加分的做法——见A加一分,4A加五分,当时的舆论也曾对改革点赞,认为这是促进学生重视必测科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这是不改革教招考一体化考试招生格局,只对考试科目、科目分值、计分方式进行调整出现的必然结果:纳入高考计分的科目应试化,不纳入高考计分的科目则边缘化。纳入时舆论“说好”,注重全面发展,取消时也“说好”,减轻负担。但本质上说,只进行科目调整的高考改革,实质是折腾。高考改革不能再集中在科目改革上,而应该切实推进录取制度改革。

可以预计,在取消必测科目ABCD等级以及“见A加分”政策之后,必测科目的重要性会进一步降低,此前必测科目的重要性,就低于3+2科目(3指语数外,2指考生选测计等级的的两门科目),为此,也会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当初江苏在2008年推出高考改革新政时,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是对全A的学生加10分的。

近年来,江苏在对2008年的高考改革方案进行反思,认为这一改革方案,并没有取得好的改革效果,甚至被批评为“折腾”。在规划新高考改革时,江苏提出了3+2+1方案。这一方案相对于浙江和上海实施的3+3方案来说,更符合高中教学的现实,会避免发生在浙江和上海的选科博弈——江苏的3+2+1方案,要求所有考生必考一样的语数外之外,要在物理化学,或历史政治中二选一,再在生物、地理中选考一门。这一方案还没有得到最终批准,据称是因为这一方案,和国家高考改革方案要求的文理不分科并不吻合,“物理化学“或“历史政治”二选一,就类似于文理分科。

而新高考推进的取消文理分科改革,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赞成者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会增加学生负担。但从实际操作看,取消文理分科并没有起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因为一方面,实行3+3科目组合后,有的学校的“分科”,从高一起就开始了,而学生选择每一科目组合,出发点不是培养只是的学科素质,而是获得更高的等级和高考分数。

这是高考录取按科目总分排序录取无法回避的问题。江苏2008年的高考改革,实行3+2,这还是科目调整,出现后面的问题,是必然的。目前国家推进的新高考3+3改革,还是科目改革,录取改革突破不多,因此浙江、上海的3+3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是最终按3+3总分排序录取。就是江苏的3+2+1方案获批通过,在具体推进中,还是会出现针对3+2+1的新的应试,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的学习会围绕怎样提高3+2+1分数进行。

因此,江苏这次取消小高考等级,和见A加分政策对新高考改革的启示是,高考改革不能再在只调整考试科目、在如何设计分值上做文章,而必须改革录取制度。江苏的下一步高考改革,如果还是只有科目调整,没有录取制度改革,改革也终究难以突破当前的应试困境。改革不要再在科目调整上折腾,这应该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

依照这样的共识,选择有二,一是如果认为录取制度无法打破,那么,就不要一味寻求科目改革,指望科目改革带来基础教育的教学变革。在总分录取模式之下,科目组合不必搞得那么眼花缭乱,客观而言,目前的科目组合,还不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科目组合。这也是舆论对近年来的高考改革感到不满的原因之一,觉得科目调整就是在搭积木,出搭积木的方案容易,但却没有考虑对学校和学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二是认真思考如何推进录取制度改革,排除现实中阻碍建立新的录取制度的障碍,比如,针对社会公众担心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会带来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启动对高校治理,尤其是招生的改革,而不能因为高校存在办学不透明的问题,就不推进改革,而且,这些不透明问题,即便不进行高考改革,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