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是我们已经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遗漏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实现愿望的原因

高考是改变目前大多数普通学生命运的重要机会,每年竞争激烈,人才的内卷。

到了2021年,甚至全国已达1000多万的考生。每一年的六月季,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不仅仅是因为分数的差距,很多时候高考就是,三分报七分考,有太多学生认为高考过后就一身轻松,对于填报志愿也是草草了事,相应的本是一个很好的分数,但却上了不对应的大学,就此。未来的四年生活也只能这样度过。

这足以见得,一个好的学校的选择,正确的志愿填报,对于学生的未来人生选择是有多么的重要。

虽然说高考分数刚达本科线,这样的情况比较少数,但是我们仍旧要提前做好准备,对这个阶段的报考事宜做好调查,以防不备。

山东省四万多学生本科滑档,原因实属无奈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高考大省,每年参考的高考学子也不在少数。不同于以往今年山东省高考,可谓是遭遇了难得的滑铁卢。

据数据统计,今年达本科线山东省人数总计27万多人,成功录取的仅仅只有22万人,不仅让我们产生疑惑,这中间的差距也过于悬殊。中间的四五万考生又何去何从呢?

原来不同意以往的政策,山东省今年采取了1比1.2的提档政策。对于这项政策,大概意思就是像一所大学一个专业今年的招生名额为20名,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录取,可能会导致学校招生人数不满。

为了规避这种情况发生,他们会把学生的提档人数设为22个人,但这并不代表能进入的就是22个人。

学校将报考的学生成绩既从高往低依次排序,到最后就会剩余两名学生。所以这些学生就可能会面临滑档的风险,无缘本科。

正是因为这样的政策,导致很多高分同学因为预判出错,都达不到自己之前想要的目标。

实际上,这样的政策有必也有利,有益的是可以给很多同学竞争的机会,弊端当然是容易滑档,前提是只要学生们做好调查,才能放手一搏。

学生应该如何避免自己滑档?

对于山东省这次的高考情况,2020的高考学生应该提早做好预警那么在接下来一年内,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在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学生们要注意当地区的投档比如果结果和今年山东省的差不太多,像是1比2。那么学生在报考时就要谨慎填报志愿,不要盲目向前冲。

对于第一志愿学生,一定要以稳为主,如果对自己的分数很有把握,或者是对当地学校了解情况够充分,那么要冲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并且在进行填报时,最好服从调剂,否则如果因为分数不够或其他原因,容易被学校提档之后再退档,直接划落到第二批次,对于普通本科学生来讲,往下滑落就到专科,得不偿失。

学生们在进行填报平行志愿时,一定要注意,从上往下,从好到劣,把最有把握的学校放在首位,自己保底的学校放在末端。

期望值从上到下排序,当然一定要记得勾选服从调剂,不然如果自己的专业分数达不到成绩,那么很容易作废。

同时,在进行平行志愿填报时,最好相差幅度为五分一个档次尽量给自己充足的选择空间,不要把相似的学校都放在志愿填报里。

如果家长和学生实在是不懂规则,完全可以找相关有经验的辅导老师进行指点填报但同时家长们也需要擦亮双眼,对于那些动不动过万收费的老师要仔细考察,不要因为焦急学生的发展,一时冲昏了头脑。

对于滑档后的补救措施

万一真的有学生考试出现滑档,第一时间内就要调整好情绪,不要过于的焦虑,或者是直接放弃。对于我国的高考制度,其实要在很多方面都很健全,完全有机会可以补救。

对于滑档的学生,在结束后第一时间就要关注官方网站信息。把目光投向征集志愿,对其相关方面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准备。

所谓的征集志愿,就是那些招生结束的院校,有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收满,会再次进行招收。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情况下,每个院校名额也只在少数,而且专业大都属于冷门专业。

虽然说很多学生都不会过多的关注征集志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阶段仍旧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分就有可能面对着几十个人,甚至更多。

如果想要详细的了解自己,锁定院校的竞争情况,可以加入他们的新生群,调查当下和自己一个分数段的竞争人数。

所以学生们尽可能的不要去挑选专业,只要确保自己上岸就是最大的挽救了。

结语:

感动往往发生在一刹那间:一个眼神可能让你忆念一世;一次资助可能让你感动一生;一句祝福可能让你温馨一世;一点宽容可能让你感激终生。

如果经过征集志愿,也没有报考上的同学,那么希望不要灰心,可以通过复读或是填报好一点的专科院校继续深造。

对于复读的学生,希望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虽然和应届生是面对同样的起跑线,但是我们却仍旧要付出12分的努力,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入,才有可能相比去年有一个较高的提升,不枉复读这一年。

当然如果学生的心理承受压力比较小,可以选择一个质量比较好一点的专科院校,选择其中热门的专业进行学习,在校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专升本考试,甚至在以后也可以进行考研,扭转学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