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话题的立意作文题目

2023-03-25 09:00 12次浏览 作文

【2017年国考副省级】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思路提纲一】

分论点一:以水为师,师水之智,可以增益智慧(益智)。

分论点二:以水为师,师水之仁,可以涵养仁德(益仁)。

分论点三:以水为师,师水之柔,可以仁智兼备。

【原创范文一】

以水为师

申论 木昜

水,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智慧、仁德的源泉、柔美的象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从水中得益甚多。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其实是互文修辞,它的真意是智者仁者都乐山乐水。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仁德。此外,水最为突出的特性是柔,而柔也正是儒字的本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还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弱德之美”。以水为师,可以增益智慧,涵养仁德,仁智兼备。

以水为师,师水之智,可以增益智慧。水无定形、随物赋形,在杯为杯,在地为河,蕴含柔顺等待、顺势而为的智慧,启迪我们要学会调适心境,适应一切环境,与时俱进,顺时而动;水无常形,常温为水,低温成冰,云雨雾露霜雪雹变化多端而又结构简单,蕴含万物皆变、复杂源于简单的哲理,启迪我们要学会变通、灵活机变,同时也要不忘初心、保持简单,从而以简驭繁、抵制纷繁诱惑;水适度有益、过则成灾,蕴含恪守中庸的处世智慧,启迪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不要冒进,经济发展也要主动降速提质增效。水看似柔弱无力,其实是在柔顺的同时蓄积能量,伺机而动,而一旦发动,就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华文化正是凭着这样的柔顺性、灵活性、简要性,正是秉持这样的等待姿态、中庸之道,才绵延至今而屹立不倒。

以水为师,师水之仁,可以涵养仁德。江映千山、海纳百川,“泰山不辞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水的包容胸怀至广至大。胡适说过:“宽容比自由还重要。”我们要学习水的胸怀,为人处世秉持宽容、包容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天降甘露、地涌醴泉,滋养生命、滋润心灵,水还有滋养万物的至仁大爱。“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一浮诗句),大到生命起源,小到草木生长,水普济一切。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恩泽万物而不言,我们称黄河为母亲河,把长江水比作甘甜的乳汁,只见向水索取,何曾想过回馈,又何曾听过水有半句怨言?我们大可以水为榜样,多做事,少争功;多谦让,少争执。

以水为师,师水之柔,可以仁智兼备。水之柔蕴含至理,启发我们民族应该承续柔性文化取向。秉持柔性文化取向,让中华文化具备无可比拟的弹性与韧劲。对外和平,不称霸、不扩张、不侵略,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风范、中国智慧;对内施仁,爱民亲民惠民为民,以人为本,保障民生,以法治与德治增强国民获得感、幸福感。水之柔,兼具仁德和智慧。师水之柔,个人也需要刚柔并济、仁智并蓄,一方面提升道德修养,锤炼品格;另一方面,体悟人生哲理,增长智慧。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和营养;水之柔,给了我们无穷的智慧和仁德。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领悟水之柔,以水为师,身心俱美。一个善于向水学习的人,一个善于向水学习的民族,前途是无量的。

【思路提纲二】分论点一:师水之智,探求公民幸福的真谛。

分论点二:师水之仁,涵养公民德行的善意。

分论点三:师水之柔,陶冶公民心灵的美感。

【原创范文二】

以水为师

申论 木昜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孔子的话。其实,水既仁且智。不止于此,老子有言:“上善若水。”诚哉斯言!水至柔至刚,亦慈亦让,可谓至美至善。以水为师,我们会惊叹于取法不尽、受用无穷。

水,滋养万物、涤荡万物、鉴照万物。从科学上说,水是万物灵长的生命源泉;从生活上说,水是芸芸众生的饮用源泉;从思想上说,水是古今大哲的智慧源泉……以水为师,可以让我们的智慧、情操与心灵三者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师水之智,探求公民幸福的真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蕴含灵活变通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路上,只要不动摇根本,身段不妨灵活些,心思也不妨活络些,因为有时候,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感,而是缺少积极的幸福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蕴含“民惟邦本”的政治智慧,启示我们,政府在谋求人民幸福的路上,牢记“苍茫大地,‘水’主沉浮”,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幸福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水的智慧追求公民幸福的真谛,我们公民的幸福才牢靠、绵长而常有常新。

师水之仁,涵养公民德行的善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生命之源,灌溉滋养万物,居功至伟而不争,这种谦虚、无私的精神,足以让现在那些动辄自封国学大师、学问不多头衔倒多的阿猫阿狗们汗颜,也应引起我们一些不务实、专务虚,爱搞门面功夫、政绩工程的“父母官们”深思警戒。“海纳百川”,水的开阔胸襟和包容精神,也值得我们效法:我们公民在面对不同信仰、不同爱憎、不同观念的人时要能够彼此尊重,和睦共处。譬如,网友们不要一言不合就人身攻击,以水为师,完全可以各持己见而相安无事。国家在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群体时能够兼容并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经济、不同习俗时能够开放多元,为公民的共处奠定和谐的基调。以水之仁德涵养公民的善意,促成公民德行,继而让社会崇德、国家立德,让中华“礼仪之邦”的美誉重新传扬开去。

师水之柔,陶冶公民心灵的美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之柔有两面性,外示柔弱,内葆活力。水性至柔,但是滴水能穿石,惊涛可拍岸,“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份以至柔克至刚的力量震撼人心,可以陶冶我们的意志与心性,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之美;水性又最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股奔涌不息的活力,正可以给我们的心性灌注正能量,见识滔滔不竭的生命之美。我们好说不甘示弱,其实何妨以水为师,与其争强好胜、外强中干,不如外示柔弱,而专注于内在的活力、内心的强大。

师水之智、师水之仁、师水之柔,我们才有理性、德性与灵性,才能驰骋追逐幸福,感受真善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