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今天上午为厦门晚报撰写高考作文题目评论文章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少珍教授在电话中说:“为了保证厦门晚报的垄断,从昨天中午开始牵手,没有接受其他媒体的采访和邀请。”—— 80岁的孙教授为本报写高考作文题已有11年的文章,他尖锐的观点被教育界认为“多年来对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国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孙绍振先生对于大伙儿来说,想必都挺熟悉,但晚报君开场仍想插播一句:你造吗?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老师哦~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去年到访福师大,与老师孙绍振畅谈三十年的师生情。

孙绍振教授携学生莫言为厦门晚报捧场,解读今年高考作文该怎么写↓↓

以下为孙绍振教授的文章,他这样点评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点评这是一个水平极高的命题

却得不到特级教师的领悟 今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被媒体简称为“路路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和其他许多省份都以感性材料命题不同,福建卷直接以抽象的格言式的话语命题,显然暗示着思辨的导向,不知为什么一些一线老师居然看不出。

“ 认为今年命题没有对立,是闭着眼睛说瞎话

今天在福建媒体的报道中,有一位特级老师说:“去年的题目有对立的方面,但是今年没有。学生要打开思路,不能狭隘地局限在一分为二看题目看问题层面。”这可真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了。

整个命题的精神,就是对立统一的思辨。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错路”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是“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

不过,命题的对立是一分为二的,命题的要害还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从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了,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也是对立面的转化,不过,这里的命题是把转化的条件作了隐性的处理。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仍然是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前面所说的,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

“ 没有一定的思辨基础,结果就很难逃脱套话

这个命题的思辨性很明显,而且不是一般的思辨性,是直接以抽象的话语而非感性经验材料作思辨的基础。表现上是三句话,实际上包含着三个方面,三个层次有机统一。这和美国托福的二律背反式命题有些相似,但是又不是简单的两个相反观念,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隐含在转化的结果之中。从精神上说,有点类似法国式的哲学性命题。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水平极高的命题。比之我省2004年的“十个名人”的命题,更有思维深度和发挥的空间。

但是,这样深邃的命题内涵,特级教师却无法领悟,这也暴露了我省议论文教学的薄弱,主要是老师哲学基础的薄弱。对这个命题的不理解,在特级教师中并不罕见。另一位特级教师说:“近几年福建的命题导向是写议论文,如果学生按照命题的角度去写记叙文是不太好写的,而今年的题目是比较好写的。”

其实,即使写记叙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辨基础,仅仅围绕“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或者“走错了路,经过努力又发现了新路”,举些经验性的或名人名言、传奇故事,主题仍然是单层次的。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就不得不借助一些华丽词藻来装点门面,其结果就很难逃脱套话,因而也就没有了竞争力。

为孙绍振教授给大伙儿带来的解读点个赞吧↓↓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来源:厦门晚报 编辑 曾欣欣 值班主任 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
厦门晚报xmwb597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
海峡生活报lifeweekly0592
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网xmnn-cn
台海杂志taihaizazhi
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