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课堂笔记

《角度的测量(二)》(课后讲座)

苏思敏 顺德区北滘马龙小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角度的测量(二)》

【课前思考】建立数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量感,如何让学生体验过程、积累经验呢?

1. 课前研究

【教材解析】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角度以及角度的测量单位。 在本课中,他们继续学习如何测量和绘制角度,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边关系奠定基础。

【定位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量角器的结构,了解并掌握使用量角器找角、测量角、画角的方法,加深对角含义的理解。

数学思维:在自主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了解并掌握用量角器测量和画角度的方法。

解题:引导学生学会测量角度时量角器的摆放位置,掌握正确读取内外圆刻度读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量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出发点,我进行了学前测试。 可见,学生对角度的分类有了清晰的认识。 他们知道量角器可以用来测量角度,但是很少有学生会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度。

【教学重难点】

要点:了解量角器的结构,了解并掌握使用量角器找角、测量角度、画角度的方法。

难点:正确放置量角器并区分内、外环刻度的正确读数。

【教学与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直观演示、引导探究等教学方式,让学生边做边学、通过欣赏来思考,通过辩论来理解。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个性化的过程。 据此,设计了如下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量角器找、测量、画角度。 方法。

【教育工具】

为突破难点提供良好帮助,准备以下教学工具:量角器、纸量角器、希沃白板、101教育PPT、学习纸等。

2、课堂教学

【教材加工】

在上述课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丰富了材料内容,并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将角度从10°增加到80°。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培养了数量感; 并针对开口向左、向下、向上和较短边的角落设计变体训练。

【教学流程】

在“认”、“找”、“量”、“画”、“玩”五个活动中感知和发展数量感,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在新课开始时,我首先展示一个角度,启发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 当学生不能清楚说出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时,我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中心点和零刻度线,区分内外圈的刻度,读懂内圈和外圈的刻度。分别为外圈。 为了进一步细化知识,量角器是将半圆分成 180 等份。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量角器的结构,为后面学习找角度、测量角度、画角度做好准备。

(二)“寻找”数量感

在找角的过程中,我用“纸质量角器”辅助教学,给学生一根“手杖”来“画”角。

“同学们,量角器上藏着很多角度,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游戏吧?我告诉你们,求度数。”看谁能最快找到,并把它画在纸量角器上”。 在本课程中,学生尝试独立寻找角色。 我发现两个角分别有不同的打开方向。 在整理找角方法的过程中,学习了从内圆和外圆找角度的两种方法,初步感受到了零刻度线的重要性。

另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同学受到“断尺”测量长度方法的启发,发现:大度数-小度数=角度的度数。 以20°的刻度线作为角度的一侧,也可以从50°的角度求出。 其实这个方法也是为书中最后一个练习用减法画角度做准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角度时,首先确定零刻度线,区分内外刻度,解决读数问题。 在找角度的过程中,不断引入测量角度的方法,为下一步学习如何测量和画角度做准备。

(三)“量”带出数量感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 每个小组接受不同的测量任务并分工。 学生独立完成角度测量活动后,将10°到180°的角度按顺序一一粘贴在黑板上。 这个过程让学生强烈感受到从10°到180°的梯度过程,搭建模型,感知数量感。 。

错误一: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明白角度是70°还是110°。 读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

错误二:有些同学由于测量长度的经验,习惯于“从头开始”,导致顶点和中心点不重合。 通过自主探索和全班交流,学生巧妙地掌握了测量角度的方法。 我顺应潮流,将测量角度的方法整理成公式:重叠点、重叠线和边缘、确定内外、读取准确的度数。

为了弥补教材的“短板”,我设计了“向左、向下、向上、短边”角度的变体训练,引导学生延长边的长度,或者进行“向左、向下、向上、短边”的角度变体训练。测量前使用量角器或旋转角度直至水平。

在这个环节最后强调的是,测量角度就是利用量角器上已知的角度与被测量的角度重合。 注意“两个重合”,从零刻度线开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由外到内、由浅入深,构建模型,让学生充分体验从10°到180°的梯度过程,并结合错误的例子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角度测量。 方法及公式:点的重合、线与边的重合、内外的测定、度数的准确读取。

(4)“画”营造体积感

学生在之前找角、测量角度的学习基础上,尝试独立画角度,并在小组内进行验证。 他们用之前学过的角度测量方法来检查同桌画的角度是否是60°,并在探索角度画法的同时再次巩固。 测量角度的方法。

在画角度的过程中,我选取了典型的不正确的画法和正确的画法进行比较和展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和纠正错误,然后总结了画角度的方法:“画射线、两重合、求正确的度数,连接点并标记点以写出度数。”

最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了如何从内圆和外圆绘制60°角,再次巩固和明确了绘制角度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错误的比较,规范纠错活动中画角的方法,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玩”营造数量感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闯关练习来评估学习效果,让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闯关。 进一步巩固测量角度、画角度等知识。

设计意图: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巩固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整个课程中,我和学生经历了“认”、“找”、“量”、“画”、“玩”五个活动过程,让学生逐渐感知和发展数量感,完成自己的作品。对新知识的理解。

【版式设计】

教学反思

数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们有以下几点看法:

1、在找角过程中,利用纸质量角器辅助教学,给学生一根“手杖”来“画”角。

2、在角度测量过程中搭建模型,让学生充分体验从10°到180°的渐变过程,逐步培养数量感。 并且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设计了变体训练。

3、练习设计更具层次感、趣味性、学科性。

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永远在路上。 由于本课操作环节较多,上课时间不够准确。

施宁中教授指出:测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们创造的数学语言,是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 通过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