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一个晚上怎么逆袭

2024-05-03 02:02 1次浏览 教育

是的,你没有看错,一位高中生在高考前一天提出了这样一个幻想的要求。

众所周知,高考是检验个人三年学习成果的期末考试。 很多同学废寝忘食,灯下苦读,只为这最后的“战斗”!

图为纪录片《高考》场景。 毛坦厂中学的高中复读生正在复习。

荀子在《励学》中说:“不积小计,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小步的积累,就不可能完成千里;没有小步的积累,就不可能完成千里之行;没有小步的积累,就不可能完成千里之行。 没有小河的积累,就没有大海。

同样,个人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慢慢提高的。

那么,对于昨晚的特别节目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不! 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只是一晚上,我们也可以做出影响整个人生轨迹的巨大改变。

因为,在当前的战争中,我们竞争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还有个人地位。

同学,你听说过“非凡表现”这个词吗?

1、高考面前,有的人表现异常,有的人表现异常。

众所周知,“表现优异”是指学生在某次考试中表现比较出色,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高分。

比如,我上铺的室友表现异常出色,出人意料地考上了一流大学。 要知道,他平时的成绩只能徘徊在“大学”和“专科”之间。

然而,在高考之前,有的人表现异常出色,有的人则表现异常。

隔壁复习班有一个尖子生,每次月考总是在第一考场名列前茅。 然而,这是他高中三年级。

这两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到了高考,他却表现失常,跌下了神坛。

悲伤的高中生

2、“非凡表现”其实是一种“心流”状态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两次高考失利,错失了梦寐以求的常熟师范学院。

然而,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勇敢地参加了第三次高考。 最后,他阴差阳错地考上了北京大学。

1980年高考,英语考试持续了2个小时,但俞敏洪只用了40分钟就交卷了。 结果,俞敏洪在100分卷子上得到了95分。

这种高效、准确的答题速度与三年的学习基础密不可分。 “表现出色”与个人实力有关。

因此,个人的“非凡表现”只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拓展。 简单来说,就是“锦上添花”。

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博士表示:“就心理学而言,出色的表现意味着考生处于高度的心理流畅状态。它极大地激发了考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能力,让他享受整个考试过程。”

这种说法与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的“心流”概念类似。

“心流”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当你极度专注于某件事时,你就会沉浸其中,忘记时间和其他事情,陷入一种“心流”的状态。

比如在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蓝盈莹变身勤劳的小三,不知不觉地练舞到深夜11点。

当时导演心疼极了,就叫他们回去休息吧。 蓝盈莹也意味深长地说:“还有一个小时!”

她说:“虽然现在很累,但我还是很开心,感觉很充实。” 这显然是个人的“心流”状态。

3、想要进入考试的“心流”状态,需要注意这两点。

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包括“投入倾向”、“自我关注”、“目标明确”、“立即反馈”、“消除忧虑”等特征。

高考是一项有特定程序和目标的活动。 我们无法规定它的“投入倾向”、“目标明确”、“即时反馈”,但我们可以让自己“专注于自己”、​​“排除忧虑”,从而达到“心流”的状态。

1. 关注问题本身

那么,你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知乎上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考试经历,值得思考。

她说:这是我高三第三次月考经历。 在此之前,我的总分是550分。

在那次月考之前,我浪费了时间,也很困惑。 我特别害怕,以为自己考试考不好,会被班主任骂。

绝望之下,我不再为自己设定任何期望。

考试时,我一次做一题。 虽然每一道题我都觉得自己做错了,但我抱着“反正就这样”的想法,做完这道题再做下一道题; 做下一道题的时候,忘记上一道题。

我不在乎,我不会考虑我是否做错了什么或者我是否会在考试中考得很差。

然后分数出来了,我居然考了650多!

那是我高中生活的分水岭,在那之后,我成为了一名荣誉学生。

这位网友言语中流露出的“被动学习”态度固然不可取,但她“做一题忘下一题”的行为,恰好让她有足够的注意力进入一种“心流”状态。

在该帖子下,有网友附和:“难怪每次考试成绩特别好,离开考场的时候却完全不记得试卷上的题目,但每次考试都成绩一般” ,我出来后可以找人纠正答案。” 甚至到了台阶。”

图为学生回答问题

也许你的数学老师告诉过你:完成这个填空任务后,不要再担心了,直接做下一个吧! 但你总是不认真,担心自己要仔细检查前面的数学题。

不过,我现在要告诉你:“做一题忘下一题”的行为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我们的“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期间用于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有限资源的系统。

《认知本质》一书指出,非常害怕在考试中犯错的学生实际上可能会因为感到焦虑而表现更差。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浪费了很大一部分工作记忆容量来监控自己的表现,例如“我做得好吗?” “我是不是搞错了?” 诸如“我做得好吗?”之类的想法。 回答问题的记忆容量较小。

可见,一个人一旦陷入与自己的斗争中,他在外在事物上的努力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看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了老师们要求你“做一题忘掉另一题”的良苦用心呢?

2、巧用“情绪ABC理论”消除忧虑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了“ABC情绪理论”。

其中,A(Antecedent)指事情发生的前因,B代表个人的看法和解释,C(Consequence)指事情发生的后果。

埃利斯认为,人们的一些负面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并不是由某个触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历该事件的个体的错误认识和评价造成的。 直接由由此产生的错误信念造成(B)。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知道,有时候决定高考成绩(C)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A),还有我们的认知态度(B)。

2000年安徽省文科状元邢自强曾说过:

“这次参加高考,我感觉自己第一门语文考得不好,走出考场后心情非常低落。

但我想:接下来的四门课都会是我的强项。 如果我考好自己的长处,就能在语文考试中弥补我的短板。

我调整了心态,在后四门课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如果他觉得自己语文考试没​​及格,放弃了后续的努力,那么状元的称号或许就会被他的家人夺走。

面对给定的事件A,如果我们能够持有积极的信念B,那么结果C将会有很大不同。

正如当时的陕西省科学冠军李进所说:“我认为很多人都有能力获得一等奖,但谁能做到,就看现场表现和心理素质的调整了。” ”

个人心态的调整会极大地影响你的人生,决定你未来50%的人生选择。

4。结论

高考在即,你可能会辗转反侧:我同桌数学比我好,我同桌语文比我好。 我应该怎么办?

但你需要记住:在当前的高考中,我们竞争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还有个人地位。

在临场考试中,我们可以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进入“心流”状态,达到“文笔如神”的状态!

我们可以采用“做一题忘下一题”的方法来有效分配工作记忆容量; 我们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情绪ABC理论”来消除忧虑。

希望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高中生有所收获,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