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见》作文讲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培根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他也认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偏见。

一、审题立意

材料的核心词是“成见”、“偏见”。

“成见”:成见即定见,是固定的认识、现成的见识、成型或定型的看法、习惯看法。

“偏见”: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此次作文扣住“成见”或“偏见”任何一个关键词都视为切题。但若要进入三类上及以上,必须对“成见”的内涵、成因、危害性或意义等进行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将偏见或成见的感受再具体表达出来,那就将抽象的说理给形象化了,让人有了一种画面感。有的学生只会说,成见是一种恶;但有人就能表述为“一道枷锁”或“一种诅咒”或“心口的一根刺”。写出这样滚烫有感觉的句子,像“差生两个字,像是烙在脸上一样”,当然会让阅卷者丢掉吝啬。而材料中申公豹的那句话,是否可以理解成“正因为成见像大山一样巨大,任凭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消除生活中的各种成见,所以我们其实应该摆正立场,端正心态,正视它,不求改变他人的成见,但求坚定立场,不让自己陷入成见的漩涡之中。”这是否就是“成见”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意义呢。培根的那句话则可以理解成“成见”或者“偏见”的危害性巨大,因为“一念之差”容易让人及时醒悟,及时止损,过而改之,还可以亡羊补牢,但是“成见和偏见”却有时深入骨髓,盘踞人心,你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由此,不禁会让人思考,哪些“成见”是有如此可怕的危害性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成见”呢?如果能对此进行深入的挖掘,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于浮于表面的大众文章。

二、主要问题

1、议论文流于表面,只是列举“成见”的具体表现,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成因、危害等内容。

2、思路混乱,反复列举同类事例,没有层次。

3、论证手法单一,一般都用举例论证,有的例子甚至并不是“成见”的表现。

4、不少学生没有完篇。(提醒学生即使来不及也要有结尾,因为得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三、成见的表现以及内涵(或成因)

(一)内因

1、对“富二代”“差生”“单亲家庭的孩子”等很多标签人物,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人们往往会带有偏见,有的是源于“嫉妒”;有的则是出自“良好的优越感”,但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能归结到价值观的缺陷。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说道:“傲慢是对自我的无知,而偏见是对他人的无知。”

2、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富人对穷人的阶级歧视;这样的种族优越感和阶级优越感实则充满着人性的卑劣与自大,高人一等的人永远用他们的上帝视角,将原本应该平等的众生看得小而扁,于是就成了“偏见”。(素材推荐电影《绿皮书》)

3、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的一篇文章《人病》中对于乙肝病人的描述:文章开始,贾平凹就说“我突然患了肝病,立即像当年的四类分子一样遭到歧视”。接下来贾平凹向我们讲述了“朋友”的两种表现:知情者“已经”很少来串门;不知者来到先是要吃要喝,当被告知后立即找借口溜走。贾平凹又详细记述了他到一位“爱请客的熟人”家做客的事情:他自己主动另要了一份碗筷,刚走就被主人给扔了。

后来他住进了传染病院,那里一群肝病患者过着在外面的人看来不正常的生活:他们看到鸟儿落下的羽毛就争捡个不亦乐乎,他们默默注视着花和蚂蚁,他们为了看月亮升起而睡到很晚,他们讨厌蜘蛛网,他们害怕猫头鹰,他们只有床号而没有名姓……然而就是在这“病态”的世界里,一群病人,他们却互不歧视,他们有了“同情心和怜悯心”,“理解了宽容和体谅”,“热爱了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了太阳的温暖和空气的清新”。在他们“病态”的世界里“没有猜忌,没有幸灾乐祸,没有钩心斗角,没有落井下石,没有势力和背弃……”这许多的所谓的“正常人”梦寐以求的、不断呼唤的美好品质却存在于那些“病人”身上,那么,所谓的“正常人”又拥有什么呢?他们的身体也许还很健康,但他们的内心却已然得病了,患的是一种名叫“成见”的病。而这种“成见”是源于人心的畏惧。

4、中国人起初对西医排斥,相信一些民间偏方,比如鲁迅笔下的“血馒头”。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其实是一种无知与愚昧,是一种盲目的排外。(后来梁启超为了普及西医,不惜以身试法,但确实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所以消除成见是要付出代价和牺牲的。)

5、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的则是文化上的“偏见”,这是一种极端的文化自信,是对异类的不包容,是一种狭隘。它服务的是中央集权,虽然统一了思想,却永远失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那份璀璨和趣味了。

(二)外因

1、“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男星打扮得阴柔就是‘娘’”(通俗观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描写布恩迪亚家族的衰落,族人最终把原因归结到“刁恶的内地女人”费尔南达身上。这与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红颜祸水”,本质相似。

英国人对勃朗特三姐妹起初的不看好,认为女性文学创作者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成见,对性别的歧视,其实是源于社会分工,远古时期开始的社会分工便确定了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但到如今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却还停留在过去,这种世俗的观念,或者说是观念的滞后,就不免会被烙印上“成见”的标签。

2、台湾对大陆经济实力的偏见,则源于地域的闭塞,沟通的不畅;

3、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成见(比如认为中国人没有素质),起初可能是源于事实,但如果将部分现象联想为所有中国人都是没有素质的,那就以偏概全,形成固化思维了。

4、医患矛盾中,对医生的误解,则是能力和权力的不对等导致的。

(三)其他原因

成见的形成还可能是因为人们不辨是非、缺乏思考、心灵的空洞浮躁、教育舆论导向……

四、成见的危害

盲目、自大;人性显得猥琐、自私、狭隘;故步自封,难以接受新事物;没有悲悯,人心变得冷漠……(其他的自己思考)

五、片段写作

请列举一个“成见”,并试着分析其表现、内涵(成因)、危害以及我们面对“成见”的态度。

什么样的记叙文才会打动阅卷老师?

——以2019年9月期初高三语文作文为例

这次的作文是“核心概念”型,核心词是“成见/偏见”,这类命题比较适合写记叙类作文,只要围绕核心词,组织一个中心事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即可,偏题风险小于论述类作文。在阅卷过程中也发现不少同学写了记叙类文本;但不可否认,大部分记叙文依然低幼化、虚假化,材料雷同,平铺直叙。缺少生活的本色、阅读的底色和语言的亮色。在高考阅卷中,什么样的记叙文才会俘获阅卷老师(阅卷组专家)的芳心呢?下面结合作文阅卷仲裁中出现的两篇大分差记叙文(一定程度上说明阅卷老师对这类文章的把握尺度分歧较大,仲裁结果是两篇都为“一类下”),谈一点个人想法。

一是关于真实与虚构的问题。记叙类文本的外延大于通常说的记叙文,它并不排斥虚构(小说)。但这里就有个问题,虚构和胡编乱造之间的界线是什么?其实在高考阅卷中,真实的记叙文(叙事性散文)和虚构的记叙文(小说)是有不同评价标准的。前者看是否能抒写真情实感,以情动人;后者看能否反映社会和人性,发人深思。一言以蔽之,写什么就要像什么。明明是写日常的生活,有“我”的存在,却编一些玄而又玄的情节,这就会淆乱界线,让阅卷者糊涂。好的记叙类作文,能让阅卷者一下子判断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下面所举的两篇考场作文中,《幸福》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看便知是真实类的;后一篇《谁翻了三里(应为“分”)地》主人公是“村里的教书先生聂先生”,则很明显是虚构类的。如果要创作小说,需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也要经过较为系统的训练,绝对不能天真地理解为“虚构即小说”。

二是关于记叙文的选材问题。我们都知道,即便是真实的记叙文,其材料也是经过加工剪裁过的,所以并不能把真实理解为照搬生活。材料可以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甚至道听途说,还可以来源于日常的阅读。只要符合生活真实、时代真实的材料都可以入文。比如在《幸福》一文中,作者写的是一个重组的家庭面对旁人的成见,如何互敬互爱、营造幸福生活的故事,很有生活气息。有阅卷专家说,好的记叙文应该是“接地气”的、有“烟火味”的。那些动辄写奶奶甩水袖、爷爷唱昆曲这类生活的,十有八九并没有生活的真实,以前颇有一些市场,似乎也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但高考时需要慎用。

小说的选材同样需要思考,很多学生喜欢写“高大上”的题材,如官场、商场、职场,还有学生写古代宫廷生活。殊不知,这样的作品,背景设置越复杂,需要的知识储备就丰富,写作难度就越大。在《谁翻了三里地》中,作者模糊了时代背景,场景也很简单,只有教室和地头,这样就相对容易驾驭。

三是关于记叙文的结构问题。很多学生生怕故事讲不清楚,有所遗漏,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事无巨细、一叙到底,这样的文章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背景交代得过于具体,真正和主题相关的事件却没有突出来写。《幸福》是这样开头的——“一夕之间,冒出来的哥哥和妹妹,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些许色彩”,简洁明了,也能让读者生发兴趣。在主体部分,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段——旁人对“我”充满成见的“关心”、学校老师对我的同情(插叙)、“新妈妈”对我视若己出的疼爱。它们看似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内在逻辑十分清晰。用片段的描写来代替事件的叙述,并不是不讲究故事的完整性,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充分利用好有限的800字,对考生的写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说的结构更要讲究波澜起伏、尺水兴波。在《谁翻了三里地》中,“聂先生主动提出为豆芽补课 — 妻子要求聂先生去翻地 — 发觉错翻了别人家的地 — 豆芽暗中帮先生翻好了地 — 豆芽主动提出要先生为他补课”。短短800字中,情节起起伏伏,首尾圆融,设计非常巧妙。

当然,好的记叙文也需要有精彩的语言,这种语言不在于有华美的辞藻,而在于有生活的味道。如《幸福》结尾处,写妹妹牙牙学语,很有凌叔华《小哥儿俩》中的趣味。《谁翻了三里地》中,写豆芽从“呼呼大睡”到“睁着明亮的眼睛”,精神世界因为先生的没有成见而变得明亮起来,让读者心头一热。

当然,记叙文在细节处理上要更合理、描摹要更细腻感人,卷面要更整洁、书写要更工整,这些也是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同样不可忽视。